浅谈慢性病之中风

时间:2024-04-0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51

中风,在现代医学中被称为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死和脑溢血。

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或脑部血管突然破裂,而引起脑组织局灶性或整体性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都高的特点。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残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卒中的比例高达80%以上。

中风的中医定义

在祖国医学的认识中,中风的概念和范畴极为广泛。其原意是指中于风邪引起的疾病,由于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且症状不一,类似于自然界的风,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称之为“中风”。

《素问·风论》中载“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 热中,或为寒中...或内至五脏六腑”、“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在《素问》与《灵枢》的多个章节中也记载了偏枯、薄厥、脑风、目风、内风、首风等与“中风”相关病名。

从上面的描述不难看出,这些都属于中风的广义范畴。均是指由于风邪侵犯人体而引起的各种疾病,不仅形成外感的疾病,还能由表及里的深入,损害五脏功能与形质,从而发展为诸多内伤病证。

其病情之繁杂,其变化之无常。故而历代内科学著作中,风病通常位于中医内科四大证“风”、“痨”、“鼓”、“膈”之首,揭示了其致病广泛的特点。

而中风的狭义概念,是指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且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一种独立性疾病,即现代医学的脑卒中。其只是中风广义概念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临床表现。

中风的病因病机

唐宋以前的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着重于“内虚邪中”理论,以外风致病为主;唐宋以后则主张“热生内风、痰湿生热”的理论,以内风治病为主;再到明清时期的医家,则认为是由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而近现代的医家大多受《黄帝内经》的启发和影响,对中风的病因病机亦各有不同的见解。如张锡纯老先生提出了中风定位于脑的理论,创立了内中风脑充血和脑贫血虚实两种类型,并非常重视中风并发症的诊治及中风先兆的预防;如国医大师张学文发现了肝肾气阴两虚、肝血不足可导致血行滞涩的血瘀,从而提出了“瘀血阻滞脑络”的病机理论;如擅长心脑血管疾病诊治的非遗传承人颜德馨教授,提出了中风病位主要在头,病机为“血菀于上”。

此外,还有诸如脾胃湿热内蕴而致中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升降失宜损伤脑络经脉而致中风,肝肾亏虚、气血紊乱、后天脾虚等导致痰浊与瘀血共同阻滞脑络而致中风,等等病因病机理论。

综上所述,从中风的广义概念来看,其发病是由于内外合因。五脏阴阳气血功能失调是为内因,风邪为首的六淫邪气是为外因,内因的形成是感受外邪的必要条件,内外合邪则会加速病情的发展;狭义概念的中风病病因则为正衰积损、情志过度、劳倦内伤、脾失健运。

而究其病机,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风病病机为五脏阴阳气血功能失常引起的正虚为本,外感六淫邪气为标,风邪经腠理进入腑脏逐渐深入传变,侵害人体经络脏腑功能和形质,进而引起一系列疾病;狭义中风病的病机不外乎风、火、气、血、痰、虚引起,进而上犯于脑,为本虚标实之证。

图片

中医药治疗

中医在治疗中风病方面有内服与外治两种方式。其中内服包括古代经典名方、验方、中成药三种类型。

古代经典名方治疗: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可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小续命汤加减,可治疗风痰瘀阻型的急性中风;镇肝熄风汤可治疗阴虚风动型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羚角钩藤汤加味,可治疗痰火瘀闭型的急性脑梗死;星蒌承气汤加减,可治疗痰热腑实证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涤痰汤加减,可治疗痰瘀阻络型的急性脑梗死;补阳还五汤可治疗急性脑梗死。

验方治疗:

治疗缺血性中风,选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组方为黄芪、川牛膝、赤芍、川芎、丹参、当归、水蛭、地龙、红花、胆南星、全蝎、石菖蒲、甘草;治疗阴虚风痰瘀阻型中风,选用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的畅咽方,组方为熟地、山药、茯苓、白术、山茱萸、姜天麻、姜半夏、胆南星、石菖蒲、郁金、当归尾、陈皮、赤芍、川芎、地龙;治疗风痰瘀阻型脑梗死,选用中风消栓汤,组方为附子、麻黄、防风、桂枝、黄芩、地龙、水蛭、川芎、赤芍、甘草;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选用中风通脉汤,组方为黄芪、党参、当归尾、赤芍、红花、川芎、桃仁、地龙、水蛭、甘草;治疗肾虚血瘀型脑梗死,选用芪仙通络方加减、组方为黄芪、淫羊藿、枸杞子、制首乌、水蛭、葛根、丹参、山楂。

中成药治疗:

目前市面上比较成熟的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口服中成药,有脑心通、银杏叶片、脑得生、血塞通软胶囊等。

中医外治法:

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比较有效的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溻渍、穴位贴敷、按摩、中药泡洗等,以及近年来新兴的一些外治疗法,如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穴位注射等。

随着近现代医者在古人的理论基础上对中风的病因病机不断深入的挖掘,在临证应用时也不断出现新的辩证思路,更加突出了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优势与特色。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