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起源、特性与归类

时间:2024-04-0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76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影响最为广泛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特性,来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法则的调节和控制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运动规律。

五行学说自创立后,迅速被古人用于中国古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至少从《黄帝内经》时期开始,哲学的五行学说被引入传统中医,与阴阳学说、精气学说一起作为中医的基础理论,完成了初步医学经验的总结,并随着中医的发展,不断完善。

一、五行的起源

图片

关于五行起源的观点有五方说、五星说、五时说、五材说等。五方说认为,“行”的甲骨文为“”,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按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的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辞。五星学说源于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观测到的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五行就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时说源于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即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和生化特点的抽象用语。

五材说是目前关于五行说最传统、最经典的解释,从最早记载五行的文献《尚书》,到现代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五材说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五材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被认为是五行的起源学说。

随着古代的宇宙观、数字信仰与祭祀、天文、历法、占卜等知识的不断发展,五行学说也在五材说的基础上不断演化,大约在战国的中晚期逐渐成熟。战国末期齐国人邹衍,是五行学说的创始人。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属性和规律为依据,运用取象比类和演绎推理等逻辑方法,将自然界中各种相同、相似或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分别纳入木、火、土、金、水五行系统中,进行模拟、比附、推理和判断,从而形成认识自然和生命的五行理论。

一般认为,《尚书·洪范》所说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1.木曰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

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从革,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

润,即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下,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三、五行的归类

古人根据五行对各种事物进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推演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一般采用取象类比法和演绎推理法。

一般对自然界事物的归类,多采用取象比类法。在对事物形象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意向思维提取事物所隐含的属性、规律和意义,在进行类比和判断。比如以方位配属五行,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对人体内部环境的归类,多采用演绎推理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比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又如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肝属于木,则筋、爪甲、目、泪、怒亦属于木。

图片

此外,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

五行学说在对事物进行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也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相互联系,互相补充,是密切关联的两个部分,在历史上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