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针、灸以后的“得气”感
什么是“得气”?简单的说,就是进行银针刺穴和艾灸以后,身体的一种客观存在的感受。《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历代针灸家都十分重视患者是否得气,并认为得气与否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针刺时得气是怎样的?
从旁观者看来,针刺得气以后,针刺周围的皮肤会慢慢呈现处粉红色,或出皮疹状,或有其他变化,总之呈现出与周边其他肤色明显的区别。
从施针医师的角度来说,下针时,手上会明显的感觉到针下有沉、紧、涩等感觉。而从患者的角度来说,则会感觉到被施针的部位有明显的酸、麻、沉、胀等感觉,甚至还会出现循经性皮下肌肉出现震颤等现象。
这些针灸典籍中记载的是得气时医生手下感觉的形象描述,现在仍然是临床医师把握针下是否得气所遵循的重要参考,如:
《灵枢·终始》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针灸大全》:“轻浮、滑虚、慢迟也。入针之后,值此三者,乃真气之未到也。沉重、涩滞、紧实也。入针之后,值此三者,是正气之已来也。”
如果没有得气,则医生感觉下针以后空空,没有任何感觉;而患者则除了感觉似乎被蚊子咬了一口有点疼痛之外,也同样没其他的感觉。
艾灸时得气是怎样的?
有道是:“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其实,灸法与针一样,也讲究得气。
临床中往往重视针刺得气而忽略艾灸得气,一方面是对于医者来讲,除了悬灸以外,如是借助工具施灸则根本感受不到得气。另一方面艾灸的得气不像针那么快,通常需要灸到一定“量”以后,患者才会有毕竟明显的感受。
历代医家也详实记载了艾灸得气的感觉:
《千金要方》云:“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较为形象地描述了艾灸过程中的特殊灸感,如水状且具有流动性。
临床中所谓灸感并不仅仅是局部皮肤出现的发热、发红现象,细细体会也可有像针刺那样的“如鱼吞钩”感,同样也存在循经感传的现象。这类灸感,不仅医者可以体会到,患者同样也可以感受到。
艾灸治疗持续一段时间后,当有气至时,医者明显会感觉持艾条施灸时出现沉紧感、下拉感、下吸感等,而患者多半会感到艾灸所产生的热感会循经行走,或局部有虫蚁爬行感等。
反之,如果没有得气,那艾灸只会感觉到局部皮肤表面有热感,就像是在“烤肉”。要使患者获得灸感并产生灸效,首先要保证每次灸对位置,其次要灸够一定的量,最后要按疗程来,不能半途而废。
此外,选择的质量较好的艾条很重要。医师的艾灸手法也要多加练习、把握不同技法的操作,最关键的是在施灸时,医师要聚精会神感受手持艾灸的细微感受,才能保证艾灸取得最佳临床疗效。
有哪些影响得气的因素
通常针灸对应穴位以后,运用相应手法就能得气。但影响得气的因素也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的状态。当患者身体和精神特别虚弱、萎靡或者亢奋时,是会影响施治时的得气的。此外,再就是患者是否对医师有充分的信任感,也是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2、医师的能力与状态。医者本身状态很好,处于“精神内守、聚精会神”的状态时,那得气就比较容易。反之如医师的情绪受到感受,心神不宁那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其次还跟医师的技术水平相关,能力强的医师自然得气就多、就快,反之能力较弱的医师,得气就少就慢。
3、与施治时外部天时气候相关。施治时如是阴雨寒冷的天气,还是晴朗温煦的天气,都会对其产生影响。相对而言,前者得气少而慢,后者得气多且快。施治时如是正午,还是晚上,也同理会产生相应影响。正如《素问》所言:“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是以天时调气血也。”
影响得气的外部影响因素有人多,包括声音、气味等等外部环境的侵扰都会对人主观情绪感受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得气。
促使得气的手段
有经验的医者都知道,在临床施治的时候,碰到不得气的情况,可以采取哪些“变通”的方法,帮助患者得气。大概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有时候已经开始针灸,但患者没有得气。此时医师不要着急,静静等候。《针灸大成》有云:“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因为患者情况各异,治疗手段用上以后,需耐心等待片刻。此时可以留针候气、或间歇运针、或采用提捻等手法帮助其更快得气。
2、如还不得气,可以探查施以针灸的部位是否是穴位正确的位置。尤其是银针刺穴时,刺入腧穴的角度、深浅、方向等都有可能影响得气效果。如针灸穴位不准,可重新定位后再行施治。
3、对于少数身体羸弱、气血不足、精神萎靡的患者,确实就是不太容易得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其他具有强身健体、易于得气的腧穴如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位施以补强的手法,帮助得气。或者是在进行阶段性治疗时,安排患者服用补益气血的汤药食品等,帮助肌体补充气血。
由此可见,医者良好的医学功底以及饱满的精神状态是获得患者信赖,针灸治疗时得气的重要前提。
嗣汉天师府道医研究院的中医全科内容就包涵了针、刺、灸、茶、方剂、祝由等众多医学技术方便医者进行临床治疗,有助于精准调理患者气、血、阴、阳,推动全身气机升降,调理脏腑、经络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更重要的是道家内养功法可以帮助医者提升自身感知“气”的能力,不仅擅长对患者体内“病气”的探查,还能加强自身免疫,屏蔽患者病气的“侵染”,帮助提升医者自身的内在能量。
如果您是针灸爱好者,或者是想通过针灸来驱除体内的顽疾,不妨前来嗣汉天师府道医研究院咨询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