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哮喘与肺的中医关系

时间:2024-05-04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3

哮喘是一种疾病的名称,现代医学通常称为支气管哮喘。哮喘哮喘有哮与喘之分。《素问》第七篇-《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呜。

明·虞抟《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而简名“哮证”、“哮病”。

“哮喘”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属于呼吸方面的疾病。中医上讲,肺主呼吸,哮喘和肺存在中医理论上的关系吗?

首先咱们了解一下肺在中医理论中的含义。

图片

第一、肺主一身之气。

《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诸气者,皆属于肺”,以及《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的“肺者,气之本”。

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人体之气的生成必须有赖于肺吸入的清气。肺吸入清气,既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又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宗气的生成,更直接与肺吸入的清气密切相关。

其次,肺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运动,乃是气的升降出人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是维持和调节全身气机正常升降出入的重要因素。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清气吸入充足,宗气生成有源,气机容易调畅。若肺气不足,不仅会引起呼吸功能减弱,而且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和运行,而出现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更甚,声音低怯,体倦乏力等症状。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第二、肺主宣发和速降。

宣发是指宣发和布散,也就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

肺气的宣发作用,能向上向外布散气与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

若因外感风寒而致肺失宣发,则致呼吸不畅,胸闷喘咳;卫气被郁遏,腠理闭塞,可致恶寒无汗;津液内停,可变为痰饮,阻塞气道,则见呼吸困难,喘咳不得卧。

肺气的肃降作用,能向内向下布散气和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入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三是,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液。

人体脏腑气机的运动规律,一般是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肺位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失肃降,则可出现呼吸表浅或短促,咳喘气逆等症。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如外感风寒首先导致肺的宣发功能障碍而出现胸闷鼻塞、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同时也可引起肺的肃降功能失常而伴有咳嗽喘息。

第三、通调水道。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肺通调水道的机制,主要依赖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如果肺在水液调节方面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等病变。

从上面了知道了肺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下面一起了解哮病的病因基本病机及转化。

图片

1、外邪侵袭、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2、饮食不当、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

3、体虚病后、哮喘“夙根”论的实质,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素体偏盛偏虚,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凝聚成痰,若痰伏于肺则成为潜在的病理因素。

综上所述哮喘与肺在中医理论中存在着密切关系,是哮喘病因的关键之一。

哮病的治疗原则。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在《丹溪心法》一书中作为专篇论述,并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当哮病发作时当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施,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属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反复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祛邪。若发生喘脱危候,当急予扶正救脱。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文字整理/ 华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