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泻白散

时间:2024-05-0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5
泻白散,是中药方剂中的清热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和粳米组成。

泻白散的出处
本方出自北宋的《小儿药证直诀》,原文记载为“泻白散(又名泻肺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 钱,上为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在后世历代医籍中,与泻白散同名的方剂甚多,大多是摘录和引用,在药物组成及主治方向上也基本没有变化。如《丹溪治法心要》中记载的,在原方基础上多加一味黄芩;又如《幼科发挥》中记载的,去掉原方中的粳米,增加了桔梗和陈皮;再如《脉因证治》中所载的,在原方基础上加青皮、五味子、茯苓、人 参、杏仁、半夏、桔梗、生姜。
但也有部分同名方与原方有较明显的差异。如《杨氏家藏方》中所载的泻白散,方中仅有桑白皮、甘草,且主治方向也有较大差异;又如《古今医统大全》中收录的泻白散,其方组成为黄芩、栀子、当归、生地黄、赤芍药,与原方完全不同。
因此,泻白散的原方最早记载于《小儿药证直诀》,后世发展出的泻白散同名方,与原方的联系主要为两点:一是在原方基础上的加减,体现了后世对组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是仅方名相同,而药物组成和主治不同,只取“泻白”之意。
图片
泻白散的方义功效
《小儿药证直诀》原方中记载其有清泻肺热、止咳平喘、培土生金之功效,常用于因肺热引起的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等症。
肺热壅盛导致肺气宣肃失调,从而发为咳喘,《成方便读》中言“夫肺为娇脏而属金,主皮毛,其性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一受火逼,则以上之证见矣。治此者,皆宜清之、降之,使复其清肃之令”;肺气上逆则上焦郁热,使得气郁生涎火郁生热,《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言“肺虚气逆,又非大苦大寒如芩、连、栀、柏辈所宜,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医方集解》中言“甘草泻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补胃,土为金母,虚则补其母”。
因此,方中以地骨皮、桑白皮清肺降逆,使肺热清、逆气降则咳喘自止;再辅以甘草、粳米健脾益气,取培土生金之意。
全方配伍清中有润、泻中有补,即可清泻肺中伏火以止咳平喘,又能培土生金而治疗肺热喘咳。
泻白散的应用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其主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但在后世医籍的收录中,泻白散的主治范围更为广泛,除了常见的肺热喘嗽,还可用于治疗肺热骨蒸自汗、肺热咳嗽喘急、面肿身热、肺经火郁气分、肺与大肠有热、肺热口味异常、肺经有热、咳嗽痰壅、龟胸、肺热血证、肺热目疾等二十余类病证。
加减化裁:若有阴虚潮热,可加银柴胡、鳖甲滋阴退热;若肺经热重,可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若热伤阴津、烦热口渴,可加花粉、芦根清热生津;若燥热咳嗽,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
泻白散在现代医学的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1、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喉源性咳嗽、哮喘、肺结核、急性气管炎、肺胀、肺气肿、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周围炎、多发性肺脓肿、小儿类百日咳综合征、肺炎支原体感染、癔病咳嗽等病症;2、皮肤系统疾病,如痤疮、皮炎、湿疹、荨麻疹、玫瑰糠疹、单纯性疱疹、扁平疣、丘疹、小儿疖疮、老年性皮肤瘙痒等病症;3、眼科疾病,如巩膜炎、泡性结膜炎、睑缘炎、病毒性角膜炎、球结膜下出血、白涩证、双眼进行性翼状胬肉等病症;4、消化系统疾病,如便秘、小儿顽固性厌食证、右上腹胁肋胀满、胃脘痛等病症;5、耳鼻喉系统疾病,如鼻衄、喉瘖、鼻炎、急性上颌窦炎、喉痹、酒渣鼻、臭鼻症等病症。
除此外,泻白散的治疗范围还涉及到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肺源性心脏病、发热、汗证等诸多病证。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