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属于中药方剂中的温里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蜀椒、干姜、人参、胶饴组成。
大建中汤的出处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中的“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原文记载为“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中记载大建中汤由“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胶饴一升”组成,煎服方法为“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明代方剂学著作《祖剂》认为本方是由《金匮要略》的“理中汤”化裁而来;清代的《张氏医通》则将本方命名为金匮三物大建中汤。除此外,后世医籍中关于大建中汤的组成记载基本无变化。
大建中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效。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症见腹痛、呕吐、手足厥冷等。
原方中明确指出蜀椒的炮制方法为“去汗”。现代认为“去汗”就是“去油、去水”的过程,即将蜀椒炒至外表出油,使其表面呈现一定的光泽,从而析出有效成分,更有利于提高药效的煎出率。此与《中国药典》中规定的蜀椒“去椒目、果柄等杂质,清炒至有香气”炮制方法一致,因此我们在使用时参照《中国药典》的标准即可。
方中蜀椒辛热,可温脾胃、补命火,有散寒止痛之效;干姜辛热,可通心助阳,有温中散寒之效;胶饴健脾开胃,可温补中虚,有缓急止痛之效;人参补脾益气,可辅助胶饴温健中脏。
以甘润的胶饴配伍辛温的椒姜,取“辛甘化阳”之意,达到祛除中焦虚寒、增强温中补虚的效果。全方温而不燥、温补兼施,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
大建中汤的应用
《金匮要略》原方记载大建中汤主治的病症为“中焦虚寒,阴寒内盛”所致的腹痛、呕吐。后世医家对本方的临床应用拓展出汗证、头痛、寒饮、伏梁、蛔虫等病证。
加减化裁: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组成,有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之效,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当归建中汤,由当归、桂心、甘草、芍药、生姜、大枣组成,有温补气血、缓急止痛之效,主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疼痛不已,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若咳血,加阿胶;若咳嗽,加款冬花;若便精遗泄,加龙骨;若怔忡,加茯神。
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大建中汤主要被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梗阻、胃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胆道蛔虫、功能性便秘、慢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胆绞痛、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妊娠呕吐等;其次被用于循环系统疾病,如头晕、头痛、心绞痛等;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慢性肾盂肾炎等;骨科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鞘膜积液等;眼科疾病,如白内障等。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