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痹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祛风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羌活、独活、桂心、秦艽、当归、川芎、炙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共计11味药材组成。本方出自清代的《医学心悟》,原文记载其“通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方中各味药材用量为“羌活、独活各一钱,桂心五分,秦艽一钱,当归三钱,川芎七分,甘草(炙)五分,海风藤二钱,桑枝三钱,乳香 、木香各八分”,以水煎服。有学者考证,“蠲痹汤”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的《杨氏家藏方》一书中,但其组方、主治功效与本文探讨的蠲痹汤皆有不同。在后世历代医籍的记载中,蠲痹汤同名异方的情况也一直存在。虽然各类“蠲痹汤”在各个时期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只有《医学心悟》所载的蠲痹汤被誉为“治痹祖方”,并在现代医学临床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以及更为细致的研究。“蠲”有免除、去掉之意。“痹”则是由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引起的疼痛或麻木的症状。所以顾名思义,蠲痹汤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因中风导致的身体烦痛、项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举动艰难等症状。组方的药物基原参考《中国药典》即可,只是“桂心”这一味药材,虽在历代中医古籍中均有出,但《药典》中并未收录。现经过现代学者的考证,认为“桂心”即是樟科植物肉桂去掉粗皮后的部分。关于方中药物的炮制方法,除甘草为“炙甘草”之外,其余药材均为生品。方中以羌活、独活散去体内风湿,通利关节而止痹痛; 以秦艽、海风藤、桑枝协助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止痛;以桂心温散寒邪,通利血脉;以当归、川芎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养血调营;以乳香、木香和血止痛;以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医学心悟》记载的蠲痹汤主治因风寒湿三气阻滞经脉而致的痹症,症见身体疼痛、腰膝沉重、项背拘急等。除此外,在其它医籍的记述中,蠲痹汤还可治疗中风、外感、痛风等疾病。加减化裁使用:若风气胜则为行痹,原方中的秦艽、防风加倍;若寒气胜则为痛痹,原方中加附子;若湿气胜则为着痹,原方中加防己、萆薢、苡仁;若痛在上者,去掉方中独活,增加荆芥;若痛在下者,原方中加牛膝;若有湿热,症见舌干口渴、喜冷、溺赤、肿处热辣,则去掉方中桂心,增加黄柏;若气虚,则原方中加黄芪。在现代临床应用中,蠲痹汤所治病症范围更为广泛,究其病机不外乎“风寒湿阻络”。其主要被用于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骨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膝关节滑膜炎、骨质疏松症、髌骨软化症、急性腰椎退行性关节炎、腰椎管退行性狭窄症、骨质增生、网球肘等。其次还被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坐骨神经痛、慢性尿酸性肾病、腰腿痛、痛风、热痹、胸痹、肩手综合征等疾病。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