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排毒?小心掉进养生陷阱

时间:2024-06-0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77
暑气腾腾的夏天,出去随便溜达一圈,汗就止不住地往外冒。有的人在大汗淋漓中,享受运动的快感。也有人认为,出汗多是身体在“排毒”,汗越多越有益于身体健康。出汗真的能够排毒养生吗?

图片
一、出汗密切反映了身体最外层体表循环的气化情况
中医十问歌诀中第一句就是“一问寒热二问汗”,是否出汗、什么时间阶段、什么位置出汗、出汗的多少、冷汗热汗等等都提示着我们身体的不同状况。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水液循环有好几条大通道,体表部分的水液循环主要和膀胱经水道有关,人体新鲜的津液上输膀胱经,五脏六腑的垃圾废水会从背俞穴排出来,有一部分通过肾过滤从小便代谢掉,还有一部分是发汗从毛孔代谢掉,人体的津液到达体表后,毛孔控制开合,与外界进行沟通。
如膀胱经水液代谢异常,人便会感觉腰酸背痛。再如,外感后不出汗,毛孔锁死,肺主皮毛,人就会高热、咳嗽,再严重甚至会产生肺炎等等。如果不发汗,毛孔闭合,垃圾全都堆积在体表之下,没法出汗排毒,人体就会感觉到关节和肌肉的酸痛。当身体有热,体表有邪等,出汗可祛邪散热,由此看来,出汗可以排毒有一定道理。但这有个前提,即体表有邪或有热等情况下,可以用出汗的方式去祛邪外出。
二、出汗不等于排毒,人体排出的汗液几乎都是水分
经典中医《黄帝内经》是怎么认为的呢?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脏化液:心为汗。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阳加于阴谓之汗。
《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综合上述,汗是一种人体正常的津液,它和眼泪、鼻涕、唾沫、口水一样,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是废物垃圾,也不是毒。那什么是毒呢?在中医理论中,是指不能被人体正常代谢,且让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的一类物质,如痰湿、结节、肿瘤等为毒。
所以有很多养生馆说“发汗祛湿”,这个说法同样不怎么靠谱。湿邪是我们身体里面不能参与到正常循环的水液,是失去了活性的津液,而汗液是我们身体原本可以用来维持正常循环的津液,大量出汗其实是在浪费这些原本可以正常循环的津液。不管是三焦水道,还是消化道,甚至脏腑里面的垃圾津液(痰湿),都无法完全通过大量发汗来排出体外,人体每层循环排泄垃圾的通道各有不同。
中医治病的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汗法也是主要是用于表证,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发汗解表”,当风寒束表,体表毛孔开阖不利的时候,或者有寒邪伏于肌肉腠理的时候最常用。但是由于中医认为“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所以对于发汗这件事是相当谨慎的。传统的养生运动,像八段锦、五禽戏、 养生太极拳等等都是以练五脏通经络为主,不要求身体发汗。
图片
三、大汗淋漓不是在排毒,而是在泄掉免疫力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运动或蒸桑拿来把汗“出个透”,认为这样能“排毒养生”,但频繁大汗真的不可取。出汗过多了,就容易耗气伤阴,引起心阴心血不足。很多人自己也有体会,即在大汗过后(剧烈运动或蒸桑拿),人不会特别精神,反而会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头昏、口干等症状。其实,这就是津液耗伤过多的表现。虽然偶尔一两次大汗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影响,但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气血亏虚之象。
汗水是人体正常的津液,出汗可以带走热。热为阳,津液为阴,那么出汗既带走身体的阳气,又损耗了人体的津液。轻则身寒厥逆,重则绝汗出而身亡,大汗伤阴,大汗亡阳!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杂病论》中便明确记载了多种不可发汗的内容,例如:衄家不可发汗,发汗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瞤,不得眠。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日常生活还有很多常见的异常出汗现象,例如自汗、盗汗、局部出汗、黄汗等,这些出汗的情况都是因为身体的内部环境出现了异常导致的,与所谓的“排毒”没有多大关联了。
四、夏天应该怎样出汗?
不出汗不行,出汗太多也不行,《黄帝内经》提到,夏三月,要“使气得泄”。夏季五行属火,火性炎上万物蒸腾,必须出汗,方可使体内的火气得以宣泄。所以在夏季的三个月里,应该“适当”出汗,以身体微汗出最佳。
夏季整天泡在空调房间不出汗,阳气不畅达,邪气不外泄,反而会感觉不舒服,使人头脑昏沉,甚至憋闷。运动可以生阳,亦可以伤阳,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运动后微汗出,即表示阳气升发,营卫调和,有利健康。特别是老年人夏季锻炼身体,一定要把握这个度。
所以当我们再听到有人讲“出汗能排毒”“出汗能祛湿”的养生论时,心中一定要警惕这个人是在打我健康的主意,还是在打我钱包的主意。

文字整理/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