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为何以“水”喻“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可道,非常道”,“道”作为宇宙万物的规律和法则,可以被讲述,但是道的本质却无法言说。虽然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却是一切存在的根基。为了便于世人理解,老子选择以水喻道。老子认为,水几于道,用其特性是解释何为“道”简单易懂。
一、“水”与“道”
1.无处不在。
老子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主要是指“道”无处不在,无物不有。“泛”,即广泛,本义就是指水外溢而四流,引申为广泛、遍布。老子将这一抽象的理论,可以通过水的无处不在而得到形象的阐释。水作为一种具体的事物,被人们熟知。人们可以由水的无处不在,进而感受“道”的无处不在;由水的无限性,进而感受“道”的无限性。
水是孕育生命的源泉,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被水覆盖。水不仅存在于江河湖海,也存在于空气、土地、植物、动物之中,连人体中70%左右都是水。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组成世界的基础要素之一。“五行”“八卦”中,都有水的位置,汉语中以“水”作为偏旁部首的至少有1800多字。
2.本体为一
水有三种常见形态,分别是液态、气态、固态。水虽然有多种存在的形态,但其本质却并未变化。朱熹云:“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之器盛之,则臭;以污于泥之器盛之,则浊。本然之清,未尝不在。”(《朱子语类》卷四)水无常形,随形而形。
道也是如此,无定型,无定相,随所遇之不同而不同。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这里的“一”是纯一,也就是“道”。庄子解释道:“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
3.对立统一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一滴水轻柔无比,润物细无声;却又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虽柔软,却能攻克硬的岩石。柔弱的水中,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哲学规律。而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弱者道之用”。苏辙解释说:“道无形无声,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之至强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万物也。”想要强大,必须从弱小开始,想要高必须从低开始。所以,“道”中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与水的特性极为相似。
二、道教与水法
水作为最接近“道”的事物,本身具有传递信息,凝聚信息,融合信息,交感信息的作用。因此水法在道教的发展中也备受重视。水法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祝由术,最早、最普遍的应用便是疗愈。《黄帝内经》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公元142年,道教祖师张道陵在蜀中创建了“正一道”。据西晋王隐的《蜀记》记载,“张陵(张道陵)避病疟于丘社中,得咒鬼之术书,为是遂解使鬼法。”《道门科略》曰:“太上……授天师正一盟成之道……若疾病之人,不胜汤药、针灸,惟服符饮水……积疾困病,莫不生全。”可见在道教传播的初期,水法就因为其取材易、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被广泛使用。
在道教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水法也频频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第三十代天师、四十二代天师都有以水法治疗瘟疫的历史记载。历代高道也有不少以水显法、疗疾济世的故事,流传至今。比如很有名的“大小雪山水”,既可以内服治疗发烧、止痛,镇静,消炎,治热病,也可以外用治疗烫伤。常用的“化骨水”,能化掉喉咙卡的骨刺,还有化煞水、收惊水、万病水等。
时至今日,水法仍然是道法中重要的,却也是难求的法术。不同于民间散落的水法,真正有传承的水法是高阶的道法。很多修行人士梦寐以求,却无缘修习。如医圣道医系列水法,传承于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萨守坚天师。以符咒为引,以清水为用,掐诀念咒,虚空画符于水中,水便承载自然之炁与神明的能量,可以起到疗愈、修炼、护身、化煞等功效。其化凡为圣效果之震撼,唯有亲身体会方知。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