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符与箓是一回事吗
符箓是指对道教符和箓的合称,符、箓的共同特征是二者都是道教法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书写在纸质或者其它物体上,具有召考鬼神、驱邪避祸、治病解难、惩恶扬善等神奇功能,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二者的书写方式和宗教性质十分相似。但严格地讲,符和箓是完全不同的。
一、什么是符
《道法会元》认为所谓“符”者:“信也,天地神明之信;又合也,契也。”简言之,符就是书写在纸质、木质、帛质或者其它材料上的文字符图混合物。符的最大特点是并不要求持符者一定是神仙或者高道,即使是一般的普通人,只要获得神符,便能发挥神奇的效果,例如《后汉书·方术传》中的费长房虽然是一个修道未成的普通道士,但他在得到师父所赐的神符后能够随意支配地上鬼神,任何妖魔鬼怪对他也都是俯首帖耳,惟命是从。费长房后来不小心将神符丢失后,法力消失,自己也被群鬼所杀。
符是权威法力的象征,为天地之真信,禀耀散光炁化而生,《道法会元》卷五说:“结空成梵,真炁自生,赤书玉字,八威龙文,保制劫运,使天长存。况苍颉制字,市妖夜哭,但后世人心乖讹,一真浇漓,故假聚炁成符。”符本于天地形成之先,具有保制劫运,使天长存,渡厄趋福的神效性和权威性,不仅能沟通神人之际,同时也能教化彝俗,规范人心,与儒家讲求的修身养道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什么是箓
箓,是指道教中人获得教团认可的一种有效凭证,箓上录有该派的神仙吏兵谱箓,注出神仙的名称及其来历,能供其时随时调动和支派。《洞玄灵宝课中法》云:“箓者,戒录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夫事悉两,存两存理,无不通箓。亦云箓,三天之妙气,十方神仙,灵官名号,与奉道之人修行。故经云:生无道位,死为下鬼。俗世高人,有希道之心,未能舍世荣禄,初门不可顿受也。”
箓之所指有二,一是指发放给从凡入圣、初入道门中人的登箓凭证,记录了道士的姓名、道阶、道号和师承等,旨在表明该道士具有了学道施法的资格,即所谓道士名册;其二是指能够奏请和派遣十方神仙来制服妖魔的灵官名号,录有天神的名称、职位、神阶和法力等,即所谓神仙名册。唐代张万福在《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明科信品格》中指出:“凡人初入法门,先受诸戒,以防患止罪。次佩符箓,制断妖精,保中神气。次受五千文,诠明道德,生化源起。次受三皇,渐登下乘,缘粗入妙。次受灵宝,进升中乘,转神入慧。次受洞真,炼景归元,还源反一,证于常道。”说明在唐代时,道士授箓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严格缜密的过程,对于每个道阶的晋升都有明确的资格要求。道士在修炼和行法中都要对箓文内容相当熟悉,这样才能发挥箓的真正效用。箓不仅是道士生前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其死后获得升仙的凭证。
由上可知,符与箓有明显不同,《道教大辞典》中对符箓的介绍是:“道家秘文也。符者屈曲作篆籀及星雷之文;箓者素书,记诸天曹官属吏佐之名。”也即是说,箓为素书,字体比较规范;符为符号形变之书,画有星雷之文。另外,箓可以在施法仪式之前写好,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取出即可,而符必须只能在施法仪式现场制作,过期的或者不是现场所作之符皆被视为无用的。
由于道教法师在行法过程中,通常将符箓同时使用,加之二者在形式上又十分相像,很容易给人造成符箓同一的错误认识。其实符与箓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指称意义和功能表现,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文字整理/华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