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字里为啥有根箭说起——中医与军事的关系(1)

时间:2024-06-2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00

一、医字的由来

医生的医字,虽然大家都会写。但估计很少有人想过为啥是由一个框框,加一个箭矢组成的?

这就要说到医字的由来了。

这是医字的甲骨文。

图片

后面一路衍化至今:

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医字怎么变,这个箭矢始终在!

仓颉造字时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医字起源多半与战争有关。古人打仗会用到弓箭,因此受箭伤的士兵很常见。将箭取出,再放置到某个容器里,这个容器便是“医(yì)”。

从远古氏族部落开始,狩猎和战争就是每天日常的主题,而为受伤的士兵取出刺入身体里的尖锐物体的人,就是“医者”。

纵观中华民族的朝代更迭史,其实也是一部战争史,军事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医疗技术对于保持和恢复将士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故而中医文化也与军事文化建立起紧密的关系。

二、历代兵家都重视发挥中医作用

战争以胜负成败为核心。凡是对战争结果有影响的因素,都会被兵家重视,军队中的医药运用和伤病救治更是历来备受关注。

1、兵法著作体现重视中医

中国历史悠久,战争实践丰富,历代都有大量兵法著作产生,其中诸多传世名作中都体现了对中医药的重视。

相传为姜子牙所著的《六韬》中明确记载:“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军人被创,即给医药,使谨视之;医不即视,鞭之。”可见古时在军队里不仅配备了医师,还随军携带了药物。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明确提出了军中医生的配置名额。《孙子兵法》也说:“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唐朝名将李靖在著作《卫公兵法》中要求,将领必须每三天就巡查一次所属官兵的日常饮食以及健康状况,要恤疾苦、视医药,如有失职者,给予杖刑,重者处斩。

可见自古以来兵家都对中医非常重视,从配置规格、到日常训练、到士兵受伤治疗等诸多方面都有明确规章。认为只有注重养生保健、军队官兵没有疾病,方才能够打赢胜仗。

宋代名将许洞在其著作《虎钤经》开创中医学中“军事医学”的先河。他明确指出军营驻扎于潮湿之地、水土不服以及饮食不适是诱发疫病的主要原因。需要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如选择合适的驻扎营地、提前配备医师药物等。在其著作中收录了军中常用的金创方、时气疫方、手足皴裂冻伤方、治疗霍乱吐泻与山瘴疟疾方、甚至还有马匹杂病方。战争中外伤是很常见的,其中记载了载治金疮方13首,还分门别类说明了金疮八忌、九不治和四绝症,甚至连马匹金疮都有记录。明代茅元仪所著《武备志》在此基础上收录了更多有关金疮、时疫的方剂,还增加了许多解毒急救方。

2、自古名将大多通晓医理

中医对古代战争结果影响颇大,是军队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上到将军下到士兵,都有可能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而丧命,故而古代众多统帅、将领都对中医药非常重视,甚至自己都对中医有相当程度的掌握。

(1)充足的中医药保障可以影响战局。《庄子》逍遥游篇记载,吴越争霸时期,因为时值寒冬,吴国士兵手脚存在普遍皴裂的情况,非常影响战场厮杀。此时有人花重金买来治疗手足皴裂的药方献给了吴王,解决了吴国士兵手足皴裂的困境,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我国地幅辽阔,南北东西地理环境和气象情况复杂多样,战时的医疗保障至关重要,对军队战斗力提升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2)充足的中医药保障可以提高士气。战争环境是艰苦的,两军厮杀也是充满了受伤和牺牲的。如果军队里配备了足够的军医和药品,那么战士就不用过多担心受伤后的救治问题,减少了后顾之忧,能够更加奋勇的杀敌。《史记》记载名将吴起发现士兵身上有脓疮,他竟然亲自把士兵伤口里面的脓液给吸出来,再给其敷药包扎,由此深得军心,每战必胜。《史记》还记载了齐景公手下将军司马穰苴,他非常体恤士兵,每每都是亲自询问饮食和医药情况,使得全体将士都非常感动,由此军纪严明、斗志昂扬,最终战胜了晋国军队。

(3)充足的中医药保障可以保存战力。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拼杀,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每场战争中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如果伤员都能够得到妥善救治,不仅能够减少军队的负担,还可以快速恢复战斗力。宋末元初方回《赠医士清溪居士丘通甫》一诗就能看出医者对军队来说的重要性:“军门出入一药囊,精兵十万无金疮。”

好的中医诊疗技术,不仅能极大保存军队有生力量,关键时候更能保住统帅的性命,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三国演义》中名将关云长中毒箭,神医华佗刮骨施治,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的战斗中,不小心被其用弩射中胸部,就是靠军医高超的医术,成功治愈。但在镇压淮南王黥布叛乱中,刘邦再次中箭,因拒绝医治而身亡。

元朝大将郭宝玉身受重伤血流不止,成吉思汗得知后立即按照蒙古族代代相传的办法,将牛腹部剖开,将郭宝玉塞入牛腹,由此,郭宝玉得以生还。另有大将布智尔身中数箭,性命堪忧,也是成吉思汗命将其塞入牛腹得以保住性命。李时珍还将此治疗方法写入《本草纲目》。此法在明清时期,也多次被运用,据记载清朝时,蒙医卓尔济就将受重伤的清军将领吴拜塞到骆驼肚子中,最后成功将其救治。

(4)不重视中医药保障可能导致兵败。枭雄曹操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甚至还是一个书法家,但却上了当时医生行业里面的“黑名单”。他和医生的关系非常不好,医生都对其避之不及。相传时任太医令脂习替被曹操杀害的孔融收尸,就被曹操将其免官收监。更甚者,华佗因给其治病反遭无辜杀害。后,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但军营里爆发了大规模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成为失败的重要因素,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有利时机。《三国志》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3、军事医学实践促进中医药发展

由于战争的特殊性,军医在创伤医学领域有着更多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外科技术的发展。《汉书》中窦田灌韩传记载:其身中重大伤口十多处,万幸有上好的金疮药,所以才幸免于死。《魏书》中长孙道生传记载:北魏名将长孙道生的孙子坠马导致胳膊骨折,骨头都突出一寸多长,军医锯骨削肉,虽血流数升,但终将其治愈。

类似史书中记载数不胜数,都从侧面反应出了当时军中医生的技艺高超,对中医外科诊疗思想以及施治技术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刘涓子鬼遗方》现存5卷,就是我国最早的中医外科学著作。全书记载140多个药方,其中治疗金疮外伤跌仆损伤方有30余首,其以内治清热解毒、补托生肌,外治排脓生肌、敷以膏药的治疗思路为后世医家普遍采用。

更多的军中医学技术也逐渐流入民间,被历代医学家收录,帮助更多医者救死扶伤。就连大医家葛洪都曾任将兵都尉、伏波将军,其著作《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军中常见的虏疮、炭疽、沙虱、虏黄病等症状和治疗方法,并提出了危重创伤的早期施治原则。

此外清代还有相关著作《行军方便便方》、《军中医方备要》等都是以外伤、解毒、急救、传染病防治、甚至是枪炮伤为主的医书。这些著作都充分吸收了军中医疗实践经验,并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又促进了中医在内科、外科以及其他分支的发展。

(未完待续)

文字整理/华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