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罡踏斗”的禹步,为何被称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

时间:2024-06-20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503

了解道教的朋友都知道,道士在祷神作法时,常常会走一种步法,看上去有点儿像舞步,也有点儿像功夫,道长们称之为“禹步”。禹步是指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

图片

一、禹步的起源传说

传说禹步是大禹所创,故称禹步。禹步的来源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禹步是大禹走路的姿态。《庄子·天下》记载:“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大禹治水因太过劳累而“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太平御览》卷82引《尸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大禹模仿神鸟施咒踏步,学会了这种法术,从而获得了神奇的力量,此后就有了禹步。道经《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曰:“昔大禹治水,……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

二、禹步的演化

大禹因治水成功成为万众膜拜的英雄,被尊为上古圣王,他的步法也被认为具有通天的神力。后世巫祝纷纷效仿,在作法时走禹步。西汉扬雄《法言》卷七《重黎》云:“巫步多禹”。李轨注曰:“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表明禹步最早为巫祝采用。

后来这种步法被道教承袭,成为道教法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期发展为道教的罡步。《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 据《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记载,自夏禹创禹步以来,后人“推演百端”,“触类长之,便成九十余条种,举足不同,咒颂各异。”

此法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流传广泛。少数民族的禹步有踩九州、踩八卦、走罡、步罡等俗称。贵州德江县傩坛罡步据说有72种,常用的有推磨罡、八字罡、跪拜罡、绕堂罡、北斗七星罡、踩九州等。这些俗称多来源于道教。如踩九州的方法就见于明代道经《道法会元》,经中记载的步九州罡和少数民族踩九州方法一样。禹步借用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与中宫9个方位,象征汉代九州地名。但少数民族法师的步罡口诀更为通俗。

图片

三、禹步的作用

道教认为禹步是“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可以接通阴阳、消灾除魔和驱邪治病。

道教崇拜日月星辰,认为太阳、月亮及星辰,各有神明,各有所主,不可冒犯。在其神仙体系中,星神的地位相当高,且数量极大。道教崇拜星辰,尤以北斗七星为重。《北斗经》云:“念此大圣北斗七元真君名号,当得罪业消除,灾衰洗荡,福寿资命,善果臻身。凡有急难,可以焚香诵经,克期安泰。”如果禹步以此步态祷神,可遣神召灵,获七星之神气,驱邪迎真。

《云笈七签》卷六十一《服五方灵气法》记载:“诸步纲起于三步九迹,是谓禹步。……其法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以象阴阳之会也。”可见,禹步可与阴阳相应。

道士行气或入山林,亦多用禹步聚气、驱邪。《抱朴子内篇·登涉》引《遁甲中经》曰:“往山林中,当以左手取青龙上草,折半置逢星下,历明堂入太阴中,禹步而行”,可辟“百邪虎狼”。

《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记载了以禹步配合服气可灭“三尸”。《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三五步罡品》云:“夫步罡者,飞天之精,蹑地之灵,运人之真,使三才合德,九气齐并,……九步象九灵万罡之祖也。”《抱朴子内篇》也说“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可见禹步在道教法术中的重要地位。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