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字里为啥有根箭说起——中医与军事的关系(2)

时间:2024-06-2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20

三、军事思想对中医药的影响

春秋诸子百家争鸣以来,各家思想始终处于碰撞交融的状态。军事思想对中医药理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都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1、中医药名称中的军事元素

一军之首是将军,三军司命也。在中医文化中,也有很多“将军”,最让我们熟悉的就是肝: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孙子兵法》有言: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只有如此,才能“未战而庙算胜”。人体的肝脏主藏血,当人们需要深谋远虑、细致谋划时,就需要肝血的供给以及肝气的生发。肝脏也被称为刚脏,是指其具有刚强、暴急之性,也与将军的特性相似。所以,五脏之中,肝脏就是大将军。

人们熟知的中药大黄,被华佗弟子李当之在其著作《药录》中称为将军。此外,还有一些中药也被称为将军,如硫磺,李时珍说:“其含猛毒,为七十二石之将,故药品中号为将军。”《本草正》里讲人参、熟地称为治世之良相;而讲附子、大黄则被称为乱世之良将也。牛黄归心、肝经,能清心凉肝、豁痰开窍,也有将军之名;蜣螂入药,有破瘀、定惊、通便、散结、拔毒去腐的功效,因外形威猛,有铁甲将军、夜游将军之名;大蓟、白头翁等植物也被称为“将军草”。

除了有“将军”,还有诸多草药组成的“兵器”。比如熟知的大戟,就是因其根辛苦,如戟人喉咙得名,性峻利,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通利二便的作用。还有射干、赤箭、鬼箭羽、鬼箭羽、剑草等。

2、兵家思想与医家思想的融合借鉴

兵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他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之中就有大量以军政来比喻内脏、用军事来阐释医理、用兵法来解释治则的生动案例。

除了我们熟知的将肝脏比喻为“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这是用军政来比喻腹内脏器。

比如《灵枢·玉版篇》则是以战争来阐释病理:

“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此即体现了观于未兆,防患未然的超前战备原则。

又如《灵枢·逆顺》则借兵法来解释治则治法:

“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这与《孙子兵法》中的“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兵家思想和方略之所以能用来阐释医理治则,究其原因在于战略决策和治疗决策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故而在运筹谋划、制定策略等方面其指导思想可以相互借鉴。

图片

(1)用药如用兵

杨万里做诗《罢丞零陵忽病伤寒,谒医两旬,如负担者日远》:“料病如料敌,用药如中的。”李曾伯做诗《题张医谕活庵》:“用药如用兵,命医犹命将。医良则身安,将良则师壮。”文天祥做诗《彭通伯卫和堂》:“理身如理国,用药如用兵。人能保天和,于身为太平。”

这些文人墨客甚至高级将领都以药喻兵,来比喻治疗过程与军事过程的高度相似,服药以后体内正邪相搏,就如同阵前的两军对战。中医大家张锡纯也旗帜鲜明的提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

同样,兵家对于用药如用兵的说法也是认同的,著有《白毫子兵》的明代著名学者尹宾商说:“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厥疾弗能瘳也。”清代邓廷罗《兵镜备考》说:“救乱如救病,用兵犹用药。”

甚至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其著作《医学源流论》中专门提出“用药如用兵论”,提出医师应该借鉴军事智慧,用来指导临床施治用药:

“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2)任医如任将

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而扁鹊也说过:“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我大哥治未病,故名不出于家。二哥治病于病情初起时,故名不出于闾。我治病于病情严重时,故名闻诸侯。”中医治病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这与兵家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既然用药都如同用兵般重要,那负责调兵遣将的将领岂不是更重要!当然,将领受令统领三军,负责一应调配,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同理,负责治病的主治医师也一样,他也同样“统领”各种药物、针灸等资源,与病邪进行搏斗。

《留香馆医话》所云:“用药如用兵,选药如选将。汉高善将将,知将性也;名医善定方,知药性也。”所以,选择什么样医师治病,其意义不亚于选择什么样的将领统御三军抵御外敌。

(3)医法如阵法

治病如对敌,既存在不可预知的变化,也同样存在相应的治证规律以及对应策略。在军事领域以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为首要目标,而在中医领域则以去病强身为核心。兵家有很多阵法,如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斗底阵、五虎群羊阵、六宇连方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父星观阵、十面埋伏阵,还有诸葛亮的“八阵图”“梅花阵”等等,数不胜数。

同样,在对症施治的中医领域,有七方,分别是: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有八法,分别是汗法、吐法、下法、和法,以及温法、清法、补法、消法,共八法。还有十剂,分别是: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

将对敌之策与治病之理融会贯通的非张景岳莫属。据史书记载,张景岳出身在军旅世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习得鱼腹八阵不传之秘后,投身军旅,几乎亲身参与了明朝中晚期所有的对外战争。中年以后才致力于医学,并著《景岳全书》。书中将军事辨证思维巧妙地运用在治病辨证之中,不仅认为用药如用兵,还从兵法八阵图的排兵布阵里获得灵感,将治病组方原则也总结为八阵,即是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古方八阵”中选录历代方剂1516首,“新方八阵”录张景岳自创方剂186首,如被后人所熟知的左归丸、右归丸、玉女煎等,皆是出于此书。

(未完待续)

文字整理/华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