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带你识本草: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支艾

时间:2021-06-2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289

宋代文天祥诗云:“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现代人熟知的习俗是赛龙舟、吃粽子,古时为什么要赠艾草?

这就要从一个古老的传说讲起......

图片

相传祖天师张道陵曾扯了一把艾草化作猛虎,又摘下一片菖蒲叶化作宝剑,身骑艾虎手持蒲剑降服祸害百姓的山精。原来自称“青城魔君”的山精不过是一只放屁虫,祖天师见放屁虫已破法,念其修行不易,便放过了它。端午节时放屁虫又带领漫天的虫子出来兴风作浪,祖天师已外出云游,弟子们按照祖天师临行前留下的玉盒行事,在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艾草和菖蒲。放屁虫带着虫子们飞来飞去,看到每家门口竟然都有猛虎把门,门上还悬着一口宝剑,吓得魂飞魄散,再也不敢为害人间。

后来,祖天师虽然飞升仙去,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是照样在门上插艾草、悬菖蒲以祛病辟邪。“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便是由此产生的民谣。

农历五月,阳极阴生,毒物(蛇、蝎、蜈蚣、蜥蜴、蟾蜍)活动频繁,高温潮湿的环境下还容易滋生瘟疫,因此五月又被称之为“五毒月”、“恶月”,本月宜禁节欲、祛病。端午节是驱邪避毒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艾草发挥着重要作用。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大部分省份均产,生于路边、田野、山上,喜欢阳光,有芳香之气。入药部位主要为叶,即艾叶。湖北蕲春所产者最佳,称“蕲艾”。

艾叶,古时以端午节清晨为最佳采摘时机:“重午日,日未出时,不语采”。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与夏至日接近,十二地支中“午”代表火,午月午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端午节前后的艾草禀最盛阳气而长,此时的蕲艾叶摊平就像一簇窜动的火苗。

艾叶,《神农本草经》并未记载艾叶,但后世对于艾叶的记载和应用非常广泛。《黄帝内经》强调:“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此灸应系艾灸。《伤寒论》中也多次提到灸法,《金匮要略》中的妇科名方“胶艾汤”就应用了艾叶。《本草备要》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陈者良,揉捣如绵,谓之熟艾,灸火用。”李时珍父亲李言闻在当地也是名医,并著有《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端午节用艾草洗浴,能够温通经络,驱寒除湿,驱虫辟邪,除秽灭菌,为“五毒月”打好健康基础。平时体内如有寒湿或因天气因素、环境因素而感受风寒,也可以用艾叶水泡脚。

艾叶除了入药、洗浴,还能制成艾灸,具有行气活血,温阳祛湿,调和阴阳等功效。若在艾灸中加入配方中药粉末则成为药灸,药灸能够发挥出针对特定病症的专门功效。

图片

古时军队在沙漠中利用艾草寻找水源。将一堆艾草点燃,燃烧时产生的烟具有下沉走窜之性,遇到水会携带水湿之气蒸腾而上,有烟雾升起之处就是水源。艾火的逐寒湿功效之强可见一斑。

同样是热量,古人总结,灸用八木(松木、柏木、橘木、桑木枣、木竹、术枳木、榆木)之火可伤人之血脉肌肉骨髓。包括现代的电热,均不可与温和舒适的艾热相比。

艾灸独特的功效除了自身的纯阳之性,还与主要原料艾绒有关。艾绒是艾叶经过反复晒杵、捶打、粉碎,筛除杂质、粉尘,而得到的软细如棉的物品。艾绒其实是艾叶的叶脉,与人体脉络相似,所以艾灸穿透力极强,能以络入络,通十二经,透里达表。

艾绒一般选用陈艾制作,色泽上颜色发土黄或是金黄色,柔软无杂质视为上品。保存一年以上的艾叶谓之陈艾叶,而陈艾叶中以三年到五年为最好,俗称“三年陈艾”和“五年陈艾”。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陈艾灸火“温而不燥,润能通经”,能够“少火生气”;新艾气味辛烈,燃烧快,火力强,燃着后烟大,会导致“壮火食气”,伤人肌脉。

艾灸,又称灸法,自古以来便与针灸相辅相成。但艾灸操作更简便,而且成本低廉,几乎成为百姓日常养生祛病的必备之物。古往今来,在防治瘟疫中,艾灸也发挥出重要作用。艾灸特定穴位能调和阴阳,提升正气,艾烟还能除湿杀菌,芳香避秽。

艾灸可治百病,也不是全无禁忌。首先要选择正规合格的艾条,谨防劣质艾条。醉后、过劳、过饱等不佳状态时,不宜艾灸。孕妇、幼儿以及失血过多、血燥生热者,慎用艾灸。艾灸过程中可以适当通风,避免吸入过量艾烟。灸后可饮用温开水一杯以补充水分,并注意防寒保暖,不要立即清洗艾灸部位。

斗转星移,端午又来临,赠家人一支艾,可好?

(文/华蕾   编辑/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