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记载中,《太上老君开天经》与葛洪祖师的《枕中书》这两部可做日月出生之参考文献。《太上老君开天经》中记载:“盖闻未有天地之间,太清之外,不可称计,虚无之里,寂寞无表,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日无月,无晶无光,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外,玄虚之中。”《枕中书》载:“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道藏》首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十四和卷十五里面就分别记载了日月在太初龙康劫时就化生了。日月的元始本体叫做混洞赤晶和混同阴景,这两个都属于无无上真,也就是先天神。在没有天地的时候,他们两个就始终存在着。日月都有五色,旋转为五色光晖。日居其中像蛋黄,月抱其外像蛋清,元炁裹在最外层像蛋壳,渐渐地以这种状态变为天地。“地升于天,天合於地”指的天地还未分开的时候。日月和天地属于同体构造的,而这团东西的精为混沌,在清浊未分之时,称做它为胞元。天地分开之后,日月也就分胎各化了。日在东桑升起,飞龙在天,金水分形,太阳就这样出生了。而金水相合,风炁相成,月亮也相继出生。日月是视觉范围内最大最亮的两个天体。按照中国的阴阳观念,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崇拜太阳和月亮。日月为生命生存的必要因素,在道教理论中日月各有神明主掌,在《度人经》中就列举了诸多“太阳神”和“月亮神”。太阳神有“东方无极无量品日中青帝大神;南方无极无量品日中赤帝大神;西方无极无量品日中白帝大神;北方无极无量品日中黑帝大神;东北无极无量品日中黄帝大神;东南无极无量品日中郁仪赤飙大神;西南无极无量品日中郁仪紫晶次神;西北无极无量品日中郁仪炎象大神;上方无极无量品日中郁仪金藏大神;下方无极无量品日中郁仪阳明大神”。月神有“东方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南方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西方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北方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东北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东南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西南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西北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上方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下方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意思是,旭日从东方升起,月亮在西方出现,日月一阴一阳,昼夜长短不断变化,终而又始,循环反复使得天下和谐。《淮南子·天文训》里记载:“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这是说,太阳是阳类的主宰,月亮是阴类的根本。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周朝的典籍中有帝王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记载。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写的《国语》中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神明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这段话里虽然没有明确说秋分祭月,但古人大都认为‘朝日’就是在春分祭日,‘夕月’就是在秋分祭月。三国时韦昭注释《国语》,就明确说‘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也是说祭月是在秋分的傍晚。唐代柳宗元就说:“按礼,秋分夕月。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所谓‘阴魄’,本义就是阴气之类。古人认为,阴气太重会影响国家祥和与百姓的身体健康,而秋分时昼夜一样长,正午的时候阴气开始产生。所以朝廷要秋分日祭祀月亮,以保国泰民安。《明史·礼志》也有类似的记载:‘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春分阳气增多,秋分阴气增多,所以春分和秋分最适合祭日和祭月。古代天子祭祀日月有专门的场地空间。《礼记·祭义》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是用土石堆砌成台子,坎则是在地上挖出的大平坑,祭祀的时候也可以在坑中再设坛。显然,坛高起代表着阳,坎低陷象征着阴。周天子祭月的仪式在《管子》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大致意思是:秋分时新粟成熟,天子此时应祭祀郊外,向西出国都一百三十八里立祭坛,穿白衣、戴白冕、插玉笏、带锡鉴(指青铜镜),吹奏乐曲,击打乐器,朝会诸侯卿大夫列士,安抚百姓,这就是祭月。“《管子》中提到祭月的祭品是猪,《史记·封禅书》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明朝初期,朝廷在南京城东门外建造了朝日坛,西门外建造了夕月坛。嘉靖年间,在北京修建夕月坛,清代沿用。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时春分最盛大的祭祀活动是作为国家盛典的祭日仪式,《通典·朝日夕月》中记载:“武帝太康二年,有司奏:春分朝日,寒温未适,不可亲出。诏曰:“顷方难未平,今戎事已息,此礼为大。'遂亲朝日。”周、隋、唐、宋,都有祭日的历史记载开,明清两朝春分祭日的场所即是现存于北京的日坛。据《清实录》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光绪溶亲祀,应该是清王朝最后一次皇帝祭日。近十几年来,中断已久的“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动陆续在北京复原。2011年3月21日(春分),中断160余年的皇帝日坛祭日典仪在日坛公园再度上演。自此开始,祭日表演成为北京市各类民俗文化节的主要活动。周代时,由于神权控制的需要,祭月被列入王室祀典,为皇家所垄断。秦始皇祭月于莱山,各地也均建有日月祠。汉高祖二年刘邦下诏恢复日、月、星辰的祭祀礼制。至唐代,祭月不仅被纳入吉礼范畴,也开始走向民间,成为民俗性活动,赏月、玩月开始盛行。由于每年秋分的日期都不同,祭月时不一定都是圆月,祭月活动也逐渐由秋分调至中秋。宋代起,祭月习俗开始演化为求月神赐福。明世宗改月坛为夕月坛,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遣武臣代祭月。祭拜日月的活动逐渐流传到民间,至今各地仍然有各种民俗活动,通过祭拜日月来表达祈福、丰收、团圆等美好的祝福。
文字整理/华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