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小科普|为何道医养生注重“精气神”?

时间:2024-07-12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643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自古以来,历代道家医者都很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并把它们看做是道医养生最宝贵的东西。明代道医张景岳有言:“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祖师萨守坚所著《雷说》也有言:“夫人也……为万物灵,死为臭腐,何所恃焉,但恃精气神,三者为根本”。着重强调了“精气神”的重要性。

图片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助长,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从中医角度看,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就少。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神少说明气虚,气虚说明精亏。在道医养生理论中,精气神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和基本要素,“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太平圣君秘旨》说:“本于阴阳之气,所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故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养生治身则循此自然之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是指人体内部各种物质会聚而自然形成的最精华、最细微的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人始生,先有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根据精的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乃秉承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殖之精。这就是说,胎儿孕育在母体阶段最先秉承的是父母之元精,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受母体的气血供养而再生脑髓、骨骼、筋脉、皮肉、毛发等,这就是秉承先天之精的过程。后天之精则来自于后天水谷饮食的精微养分,它是通过水谷入胃、空气入肺后,经过人体的作用而生成的。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体一身的精气,成为人体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
,是宇宙间最精微之物质,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精微物质。宇宙间万象万物,均禀气而生,禀气而长。人三五天不吃饭可以有生命,若三五分钟不呼吸就会没有生命。人之生,气之聚,有气则活,无气则死,说明气在人体中的特殊作用。精生气,气化精,则说明气赖精以产生,精靠气来转化,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激发。气可以分为广义之气和狭义之气。狭义之气是指宇宙间的混合之气。广义之气则包括人体的真气。真气是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相互凝合而成的,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先天之气是肾的元阴与元阳的聚合之气,就是所谓之元气。后天之气是由胃所吸纳水谷、肺所呼吸之气转化。道医养生也对此非常的重视,所以历代道家医者均把气的锻炼作为练功的一种重要的突破手段,以达到忘却后天,唤回先天,似有似无,绵绵不断而返胎息和无息之境界。
图片
,是指人的精神活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表现,并且是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精、气、血、津、筋骨、皮毛等活动的内在变化和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同样,神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态,即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广义的神是指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内在变化和外在表现的结合。神是由精与气产生出来的,它原寓于父母之精血之中,阴阳结合怀胎后则存于胎中,随着胎儿的出生及婴儿的成长,神亦随着生命而逐渐壮大。同时,神也需后天的营养才能得到升华,以此说明它是由精气合生而成的。狭义之神为后天之神,亦称为“识神”。识神是人在出生后与外界事物接触和学习、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而建立的。广义之神谓之先天之神,是从先天所带来的,故称“元神”。元神与识神相偎相依,相辅相成以共同完成所赋功能。神在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控制生死存亡的决定性作用。古今众多道家医者所流传的书籍中,多主张在练功修养之时,要注意调理好守神的诀窍,这也是整个修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和环节。
最后,以萨祖师的雷说结尾:“夫人固其精,养其炁,保其神,使之三宫往来,升降不息,则家家蓬莱,处处神仙矣。”

文字编辑/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