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便数伏
时间:2024-07-1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67
在小暑节气过后,人们将迎来全年最热的一段时光--三伏天。老话讲:“夏至三庚便数伏”,表明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高温酷暑也将成为常态,也意味着人们的自身健康将迎来巨大挑战。
三伏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将夏季划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来指导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夏至三庚数伏”也揭示了三伏天的计算方法,即从夏至日起算,每十天为一个庚日,第三个庚日即为初伏的开始。这种计时方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历法的精确掌握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初伏:2024年07月15日-2024年07月24日 (10天)中伏:2024年07月25日-2024年08月13日 (20天)末伏:2024年08月14日-2024年08月23日 (10天)在三伏天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达到全年最高点,部分区域可能经历极端高温。持续的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构成显著威胁,可能导致中暑和热射病等病症。同时,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空气湿度上升,进一步加剧了人体对高温的感受,使得环境感觉更加闷热。湿热的条件有利于细菌繁殖,这不仅加速食物变质,还增加了传染病的风险。因此,持续的高温以及湿度的增大是我们在三伏天需要特别注意的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春夏养阳”的这一养生理念。强调顺应四季阴阳变化,春夏季节注重养护阳气,秋冬则养阴,以符合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的基本原则。夏季阳气强盛,人体的毛孔开放,容易通过出汗等方式导致阳气流失。此外,过度追求凉爽和饮用冷饮会进一步损害阳气。因此,保养阳气显得尤为重要。夏季人们常因贪图凉快而导致脾胃虚寒。故此,三伏天切勿贪凉。传统医学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夏季,作为阳气与阴气交汇之时,属于五行中的火属性。根据《黄帝内经·素问》记载,心脏在夏季应得到特别的养护,因为它是生命之本源,主宰精神变化,并影响面部色泽和血脉充盈。《养生论》强调,在炎热的夏季,保持心灵的宁静尤为重要,建议通过清静养神和摒除杂念来减少心烦、懊恼和躁动不安的情绪。这种心态有助于降低内心的热量感,实现“心静自然凉”的养生效果。传统医学强调应避免过度补养,而是注重通过食疗方法来疏通脏腑、调畅气机。三伏天建议的饮食调养原则是健脾养胃、清心防暑、滋阴生津。由于夏季食欲通常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因此不宜摄入过多油腻或过于滋补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健康。此外,过于辛辣或过于寒凉的食物也应避免,以防身体产生不良反应。推荐一些具有药食同源功效的食物,如栗子、茯苓、山药、芡实、鳝鱼、西红柿、桃子、陈皮和苏叶等。尽管三伏天气温较高,但对于脾胃虚弱或易腹泻的人群,建议少吃过凉的食物。这里的“凉”包括温度低的食品和性质寒凉的食物,如苦瓜、西瓜、黄瓜、冬瓜、绿豆、茄子、芥蓝、绿豆芽、薏苡仁和丝瓜等。适量食用这些食物是可以的,但应注意不要过量。
文字整理/华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