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金水六君煎
金水六君煎,在中药方剂中属于祛痰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当归、熟地、半夏、茯苓、陈皮、炙甘草、生姜组成。
金水六君煎的出处
本方出自明代的《景岳全书》,原文记载其“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症,神效”。
本方的服法用量为“当归二钱,熟地三五钱,陈皮一钱半,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水二钟,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如大便不实而多湿者,去当归,加山药;如痰盛气滞、胸胁不快者,加白芥子;如阴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细辛;如兼表邪寒热者,加柴胡。
因朝代更迭,金水六君煎在后世不同医籍中被记载的主治证候、方剂组成以及剂量等有所差异,但在应用范围上较《景岳全书》有所缩小,并且也有新的发挥,因此被历代医家广为沿用。
金水六君煎方义功效
本方有养阴化痰的功效,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 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喘逆多痰,或咽干口燥等证。
方中熟地黄扶正固本,当归活血补血,两药合用滋养肺肾阴血,故共为君药;半夏具有良好的镇咳祛痰、降逆止呕作用,陈皮理气燥湿的功效常被用于脾胃不和、呕吐、咳嗽、胀满不食等,茯苓甘淡补脾渗湿,三药合用具有滋阴燥湿、和胃健脾、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之功效,故共为臣药;生姜可助半夏化痰和胃,故为佐药;甘草和中益脾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血、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效。
关于各味药材的炮制,在原方中并未全部说明,学者通过考证后将炮制方法总结如下:
当归:原文中未提及当归的炮制,但从唐代《千金翼方》首载当归之始,直到现在的《中国药典》,对于当归的炮制规范都要求均为“切薄片”。因此在使用时,参照《中国药典》中的“切成薄片”即可。
熟地:《景岳全书》中认为用熟地黄主要因其“静重之妙”,若用姜、酒、砂仁等炮制“反而为散动以乱其性”,由此可知原方中的熟地黄为“蒸”制。《证类本草》中对于蒸制熟地黄的要求为“当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糖”,此与《中国药典》中的标准一致。因此在使用时参照《中国药典》,蒸熟、干燥、切片即可。
半夏:历代医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半夏的炮制方法,有姜制、法制、清制等,《景岳全书》中记载“生嚼戟喉,制用生姜”。而《中国药典》中收载的生半夏炮制规定为用时捣碎,由于方中有甘草又有生姜,具有解毒作用,所以可以直接使用生半夏。
茯苓:从古至今,茯苓炮制方法都是去皮切片。因此在使用时,参照《中国药典》中的炮制方法,切片即可。
陈皮:宋代《博济方》记载为“切制,细切”,《传信适用方》记载为“切作条子”,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为“去白膜一重,锉细”。而《中国药典》中则要求陈皮切丝。可见陈皮的炮制基本都采用切丝,因此使用时参照《中国药典》即可。
甘草:主要有火制、炒制、蜜制三种方法,古代很多医籍中记载的“炙”为用火直接烘烤。但在《中国药典》中记载甘草的唯一炮制方法是蜜炙,且蜜炙具有和中健脾功效,可发挥甘草的止咳平喘作用。因此使用时参照《中国药典》标准即可。
生姜:《炮炙大法》中记载为“宜捣绞汁,待药煎成倾入”,《中华本草》记载为“10-12月茎叶枯黄时采收。挖起根茎,去掉茎叶、须根”。而《中国药典》记载“用时切厚片”,因此使用时参照《中国药典》标准即可。
金水六君煎的应用
《景岳全书》原文记载其主要功效为“治肺肾虚寒”。除此外,书中记载的金水六君煎应用甚为广泛,还可用于咳嗽、伤风、恶心嗳气、反胃、痰饮、声喑、头痛、呕吐、嘈杂、虚损、厥逆、非风等病症,涉及十余个病种。
而历代古籍医书中对金水六君煎的记载不少,主要也是用于治疗肺肾虚寒证。在《胎产心法》中用金水六君煎治疗产后风寒外感,邪气入肺喘急证;在《虚损启微》中用其治疗风寒咳嗽喘促;还有《遯园医案》中用以治疗喘咳痰壅之证等。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金水六君煎主要被用于治疗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呼吸道感染、尘肺病、肺癌、子嗽、夜咳、膀胱咳等症。
此外,金水六君煎的加减方应用也较为广泛。可用于治疗小儿痰湿性久咳、过敏性鼻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肺心病继发症、美尼尔氏综合征、骨折迟缓愈合、非小细胞肺癌、高血脂、特禀质咳嗽、支气管肺炎等症。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