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升阳益胃汤

时间:2024-07-3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012

升阳益胃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补益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黄芪、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半夏、陈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共计 14 味中药组成。

升阳益胃汤的出处

本方出自金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记载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书中记载的用量为“人参、半夏、甘草(炙)各一两,羌活、独活、防风、白芍各五钱,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黄连二钱、黄芪二两、陈皮四钱”,服法为“上药研为粗末,每次服三钱,加生姜、枣,水煎服”。

后世收录记载升阳益胃汤的医籍中,对于方中“陈皮”的出入较大。如《丹溪心法》、《医方选要》、《汤头歌诀》中除了“陈皮”,其余都遵循原方组成;如《奇效良方》、《证治准绳》、《医碥》,则是将“陈皮”记载为“橘皮”;再如《医学正传》、《万病回春》中,将“陈皮”记为“橘红”。除此外,其余医籍均收录的原方。

图片

升阳益胃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升阳益气、健脾祛湿的功效,主治脾胃气虚兼遇湿邪。症见怠惰嗜卧、饮食无味、身体酸重、四肢节痛、口苦舌干、大便不利、小便频数,或见恶寒。

升阳益胃汤所治病证是由脾胃虚弱、湿热少退、阳气不伸所致,理当升阳益气。因此方中半夏、白术能燥湿;茯苓、泽泻能渗湿;羌活、独活、防风、柴胡能升举清阳之气;黄连苦而燥,可以疗湿热退阴火;陈皮辛而温,可以平胃气;人参、黄芪、甘草,可以益胃气;而白芍可收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的辛散之性,用以和荣气。

全方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诸药有补有通,升降相得、清温并施,共奏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对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有很好的疗效。

后世医者对升阳益胃汤的用药特点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脾胃诸方,多从此方”。

升阳益胃汤的应用

《内外伤辨惑论》中记载其主治病症有三方面:脾胃虚所致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秋燥令行以致湿热滞留中焦所致的体重节痛、口苦舌干、不思饮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阳气不伸所致的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 恶而不和。

自本方创立以来,后世基本继承了原方的治疗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治疗病症还有所增加。如《名医杂著》中“若温暑之月,若误汗亡阳,而发热烦渴者,用升阳益胃汤”;《济众新编》中“吐泻久不止,气下陷”,“湿痢,腹胀身重,下如豆汁,或赤黑浑浊危症.....用升阳益胃汤”;《保婴撮要》中记载用升阳益胃汤治疗“自汗,嗜卧倦怠者”;《医方论》中用此方治疗“面黄气弱,发热”。

图片

综上,本方主治病症的病机总属脾胃虚弱。

在现代医学临床运用中,升阳益胃汤可治疗多系统病证。其中消化系统疾病占比最重,其次为泌尿生殖系统,再次为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糖尿病胃轻瘫、脾虚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久泻、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胆囊炎、胃黏膜脱垂症、胃肠功能紊乱、呃逆、浅表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便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腹泻-脾虚湿热型 、十二指肠溃疡、急性黄疸性肝炎等症。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包括:脾胃虚弱型慢性肾脏病蛋白尿、慢性肾脏病、尿道综合征、淋证、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脾虚湿盛型水肿、慢性肾盂肾炎、前列腺肥大、尿血、慢性肾炎、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尿石症并肾绞痛、糖尿病肾病、小儿迁延性肾炎、尿频等症。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症、嗜睡、脑动脉硬化症、慢性脑供血不足、坐骨神经痛、抑郁性神经症、神经官能症、脑梗死等症。

除此外,升阳益胃汤还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皮肤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口腔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眼耳鼻喉系统疾病等。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