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修行,是一种祛魅
最近大家都喜欢聊祛魅。
祛魅这一概念源自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他的理论体系中,祛魅指的是现代社会逐渐丧失了神秘色彩的过程。随着科学理性的兴起,曾经被迷信笼罩的世界,逐渐被清晰的因果关系和可验证的知识所取代。祛魅意味着将世界的运作逻辑从模糊的神秘主义转向明确的理性分析,它是一种对现实去神秘化、去浪漫化的态度。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被一层层的滤镜所蒙蔽,这些滤镜可能是对完美的过度追求,对结果的过分期待,或是对外在认可的渴望。它们如同薄雾,让修行之路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让我们偏离了修行的初衷。打破这些修行滤镜,意味着我们需要回归修行的本质,活出正向的生命品质。
曾经,这个世界充满神秘感。直到现在,很多人看到“高人”都会自动给他们打上光环,认为他们遥不可及。还有很多人对某些职业、学历、家境、外表等,可能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总之会对一切自己达不到、够不着的人和事,打上强光,加上滤镜。与此同时,又不自觉地把自己弱象化,带着深深的不配得感,认为自己不配拥有那些好的东西。
很多人就在这个“一抬一贬”的过程中,狠狠地把自己套牢了。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光环效应”,这和“标杆效应”还不太一样。标杆效应是树立一个标杆,大家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靠拢、去学习他的一些优秀品质,就像我们学习雷锋一样。
而“光环效应”是,当我们看到一个很优秀的人时,会无限放大他的优点,就像给他打上了强光,把光打到别人身上,你自己就处在黑暗中,你会自卑,畏缩,恐惧。
祛魅,就是破除别人身上过分夸大的光环、看清事物的本质,重新显露自己,让自己从黑暗中走出来的过程。
其实你自己也很好,你也值得走入光芒万丈里来。
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的心境如何,都请以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真诚的接纳当下的自己,让自己从对过去的遗憾和对未来的担忧中抽离,如果人生没有那么多光环,自然也没有那么深的黑暗,你就是你而已。
祛魅的过程,是对这个世界的重新审视,是对实质探究,是一种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认知转变。这种转变有助于你建立更加健康、平衡的自我认知,避免陷入盲目的自我否定或过度自负之中。
良性的修行,不是对某个人盲目崇拜,而是对某种素质,某种品质,某个信念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让你为自己树立一个标杆,勇往直前,积极努力的到达,让自己也成为标杆。而不是只能看到别人的光,看不到自己身上同样也有光。
修行路上的另一重滤镜是对短暂表象的执着。
我们往往过于关注修行的结果,期望通过修行达到某种状态或成就,却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放下执着,意味着接受修行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每一次的努力,每一次的反思,都是成长的一部分。当我们不再被结果所束缚,就能更加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享受修行带来的内在变化。
比如很多人初修行时会畏首畏尾,有问题也不敢提,怕问题一不得当让人笑话,被师父训诫。有些人会相互比较,觉得自己灵觉不通,悟性不高。
其实在作者看来,修行主要修一个无愧于心、坚定道心。有不明晰的地方及时提问,是为了及时解惑和纠错,是为了更好更长远的修行路,师父又怎会因为你虔诚好学而指责你呢?谁不是从无知到有大智慧的。再者,问题本身并没有蠢笨和高级之分,真正学道之人不会因为你初入门什么都不懂而觉得你问了蠢问题,只会感激你的提问让他多了一个弘道的机会而尽心尽力的为你解惑。是很多人自己没想明白,以己度人了。
这个世界人人各有所长,无法丈量,不必相提并论,修自己的心行,修自身的德行,你有你的阳光明媚,他有他的雨后新芽,各有各的缘法,本没有可比性,也无需去比较。
祛魅不仅仅是对外在的表象,也是对自己内在的执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缺陷,即使是那些看似完美无瑕的成功人士,也可能会经历脆弱和挣扎。祛魅的过程,本质上是对自我和世界的再认识。它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避免盲目崇拜或贬低他人,同时也避免过分苛求自己。
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自信,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在祛魅之后,我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以更加成熟和理智的态度,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修行,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向前,活出最真实、最美好的自己。
文字整理:华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