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丨修行,即修正自己的心行
师父是一个低调且所言不多的人,但是每次寥寥数句点拨之中,都会反复强调一句话:“修行,即修正自己的心行。”
反复强调,意味着至关重要。为什么这句话那么重要?因为很多人其实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随;很多人只会有口无心的念几句经文,念的时候甚至没做到“心相印”;很多人把“修行”这两个字看的很玄乎,以为只要会很多符箓法术的人都叫修行人。
其实这些这些都不是修行。《太上感应篇》里明明白白写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张三丰真人也曾道:“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念,然后根据这种端正的心念去做事。做什么事?行善积德。行的是发大愿的善行,积累的是修行的功德,善事不行,岂有功德?若无功德,岂可成道?
修行,修的就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心行延展来说,就包括了德行、品行等等。所以要说修行,其实行住坐卧都可修行。因为你的心,决定了你的所有行为,心一旦修好了,生命中的任何行为无时无刻不在修行。
所谓修正自己的心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你是否能客观的、真实的观照你自己的心、去发现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对或者不对。
很多人在抱怨某件事的时候,都会刻意放大自身的立场和感受,很难做到客观评价。也有很多人会犯“心口不一”的毛病,明明心里不想做的工作,嘴上说着好好好;明明心里知道自己理亏,嘴上却碍于面子不饶人等等。也有人可能蒙昧无知,根本觉察不到自己的心念到底对或不对。如果都不去觉察、不能真实的面对自己,如何去修正这颗心呢?
发现了心的问题之后,第二步就是接纳。
你不能自我欺骗,不能明明觉察到了它有问题,还骗自己说没问题,指鹿为马说这个问题它不是问题。在任何时候都能客观的觉察自己心的问题,并且接纳它是需要勇气的。人总是用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用显微镜看自己的缺点,所以能吾日三省吾身的“勇士”不多见。
其实想明白了这是能让自己提升的阶梯,接纳就变得很容易了。人又不是神仙,总是有瑕疵的,瑕疵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你觉得这是白纸上的一个污点,它就永远停留在“污点”这个定义上;你若能深刻的理解它是为了提醒你改变而出现的,它就只是一个警示、一个提醒。所以不要害怕或者逃避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定是提升的必经之路。
接纳之后,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否真正想做出改变。
这个问题很重要,接纳需要勇气,做出改变更需要勇气。太多人在接纳之后停在了改变这一步前面,因为改变意味着你需要走出某一个舒适圈。举个简单的例子:减肥。意味着你得先发现自己胃口怎么这么大还不爱运动,还安慰自己其实吃得不多,其实走路也算运动。然后到接纳自己好像是吃得比别人多,其实每天走路5000步都没有。再到改变这一步,能不能少吃点,多走点?相信这一步就有50%的人失败了。所以,一定要在这时候想清楚,到底自己内心是否真的想做出改变,为什么你想做这个改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必须改变的原因,才能坚定的走接下去的修行路。
一旦明确了这一目标,就可以开始做心的改变。我们需要把自己从负面思维模式调整成正面思维模式。
这里首先要认识到,只要你发现、接纳,并下决心改变的这一刻开始,你已经走了99%的成功之路了,只剩下最后1%。所以你是可敬可佩的。这个时候不需要放大自己发现的问题,侧重点在于积极的架构未来。例如将“我总是失败”这一觉知,改成“我这次虽然没成功,但是学到了宝贵的经验”或“这次虽然重蹈覆辙,但是我第一次有觉知的去复盘并将结论用于未来计划中”。
由于是心念的改变,而人的心往往很容易飘忽不定左右摇摆,所以在这一改变心念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设定一些检验原则。
比如“真实、坚定、度人”。
举例说明:
真实:
是否全然真实的面对自己,不论对错都坦然接纳并及时修正;是否全然真实的面对道法,在诵读经典、使用术法的时候专心致志,心与法全然相印;是否全然真实的面对所有人,不妄语、不言他人是非等等。
坚定“
是否此刻的心和当时明确目标的发心如出一辙,未忘初心;是否还依然坚定修行,始终如一;是否在修行路上有了更深的感悟和变化,这一变化是否更利于修行,是否依然坚定。
度人:
当下的心念是否以度人之名而未有度人之心;当下的心念是否慈悲;当下的心念所做之事是否能配得上“功德”二字等等。
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设定一些检验原则来时刻对照鉴别自己的心念是否出现偏颇。然后时时对照,慢慢养成习惯,你对心的觉察和认知就会变得极为快速和敏感,每一个起心动念的瞬间都能感受到这个心念是否需要修正。检验并修正自己的心,对修行至关重要。
文字整理:华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