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体温够健康吗?

时间:2024-08-0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662

我们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经历:一到医院,不管什么病,医生都先问问体温正不正常?要是不巧住院了,体温监测一天得有三、四、五……次,甚至个别两小时检查一次。在疫情期间,体温测量更是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情。可见,体温是一个推测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成年人正常体温是一个范围,一般是:口腔舌下温度36.2-37.2℃;腋下温度36-37℃;直肠温度36.5-37.7℃;耳道温度一般用于婴幼儿,区间较大,35.4-37.7℃;以上四种都属于体核温度的测量方式。常用的还有一个额温,属于体表温度,但波动较大不易准确测量。如果一个人正常体温偏低,测量结果37℃的时候,不能盲目认为他没有发烧。当然,体温影响因素有很多,女性较男性略高,儿童>成年人>老年人,下午>早上>凌晨,此外还有季节、进食、运动、妊娠、生理期、情绪等等因素,体温变化大方向上符合天人合一的宇宙规律。

图片

中医认为,体温维持与气的温煦作用有关。《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体温是卫气工作的结果。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汗孔开合。卫气分布在肌肤、肌肉、脏腑发挥其温煦作用,又依靠卫气的开合功能,实现阳气蓄于肌腠或者发散于外从而保持体温恒定。

如果日常想通过体温观察推断身体状况,先介绍一个概念:“基础体温”。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生理学》中这样描述: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叫做“基础状态”,基础状态下的体温,就叫做“基础体温”,也叫“静息体温”。基础体温测量,通常在早晨起床前(清晨5-7点)测定,腋温、口腔舌下温都是比较方便的测量方式,测量结果分别对照上文各类体温正常值范围(医学上的人体正常体温范围,取样于基础体温大数据)。用一段时间测量到的基础体温均值才能推断出自己的日常体温属于哪一个区间。

体温正常,是不是就足够健康呢?

在正常范围值内(本文以下涉及体温,表示腋下温度,正常值36-37℃),体温越高,意味着身体越健康。用西医语言解释:体温越高,代谢率越快,免疫力越强,血液循环越好,内脏机能活跃。用中医语言来表达:体温越高,气血越足,阳气越足,精力无限。腋温36.5-36.8℃时,就是“正气内存,邪不外干”直白的展示。有些长期练功的人,体温会接近于儿童的基础体温,趋向“复归于婴儿”的状态。当然,体温偏高,也要注意分辨,是不是属于阴阳偏盛中的阳邪实状态。

古代中医认为,儿童是“纯阳之体”。《颅囟经》:“三岁以内,呼为纯阳。”《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纯阳,无烦益火”。小儿从先天所禀之肾中元阴元阳尚未耗伤,生机特别旺盛。用可见数字表达,儿童的正常体温,在36.5-37.5℃之间。

成年人36.5℃几乎是一个分水岭。36-36.5℃之间,就是个亚健康状态了,仪器检查还挺好,就是哪儿哪儿不得劲。然而“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阴阳偏衰显现基础体温低,中医这时候就会告诉你:体虚,气血不足,精力有限……还会出现过敏、鼻炎、痛经、手脚冰冷等等问题。

36℃是一个比较值得重视的健康警戒线。低于这个温度,身体就会出现明显的危险信号、疾病特征。基本上,有重大实证疾病的人,体温都低于36℃。还有癌症专家统计癌症患者资料发现,癌症患者基础体温大多在35.5℃左右,甚至有不足34℃的患者,且以此提出“基础体温偏低是癌变的内在根源”的观点。此观点是一种现象的观察与总结,虽然癌变位置不同,但归根是内在正气不足,外邪首先攻击身体薄弱处而形成原发癌。

体温,甚至也是情绪心性的一种表达。体温高的人,不一定性格外向,但一定温暖和煦,信心十足,精力充沛,正能量满满。体温低的人,往往负能量很重,自卑,情绪低落萎靡,爱诉苦。情绪与体温之间不是因果传导的关系,而是每个人统一状态不同方面的显化,但两者相互之间却能产生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的情形。所以中医常常讲究“身心同调”。

1d48a1bb5f0f4f8d402566c4da61c672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为何看似大家都是正常人,差距这么大?道家常常以水喻道,暂借水概念来展示一下温度的力量。冰、水、水蒸气,都是一氧化二氢,蕴含内在能量大不一样。水的热量公式:Q=mC∆T,温度越高,热能越大。而1千克0℃的冰融化成0℃的水,所需要的能量,可以让1千克的水升温86度。道家追求的“羽化升仙”,通过不断修炼,如同将水变成水蒸气,需要积攒的能量更是不可想象。

可见,一个37℃的人,比36℃的人,多了多少内在能量。体弱体虚的朋友们有没有对提高基础温度心痒痒?推荐几个升温小妙招。

1、泡脚。泡脚时长以15-20分钟为宜,超过30分钟就过犹不及了。温度控制在45度左右,宜晚上泡脚,冬天多泡脚。适当加一些含有姜的泡脚药包,效果更显著。

2、适量运动。气血不足的人群,不适宜高强度、超时长运动,在承受范围内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即可。早晨在树木多的地方慢跑、太极等,既活动了筋骨,又多吸收了氧气。体虚的人,也往往有血液含氧量不足的现象,多在森林氧吧中活动利于身体健康。

3、身体保暖。不仅仅是在冬天注意穿衣戴帽,其他季节也要注意不受凉,春夏绵绵细雨季节,要打伞穿雨衣,不要因为觉得是小雨就轻视了寒气从头入侵的威力。一些老中医,还会建议体寒严重的人,夏天不吹空调,依靠天阳之力散去体内寒气,但是这个方法得注意超高温天气不要硬抗,以身体舒适微热为佳,可以借助相邻房间的空调冷气对流来调节室温。日常生活采购,不要在冰鲜区域逗留太久。

4、艾灸。夏季三伏,冬季三九,都是艾灸补阳的好时节。《扁鹊心法》云;“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5、食疗。体虚体寒之人,建议入口的饮品,不要低于自身体温,戒各种冰棍冰激凌……多吃属性温热、补气血的食物。夏天也要忌生冷、瓜果,水产贝类等,多吃牛羊肉、鸡鸽、海参、荔枝、桂圆、板栗等。冬天肉类还可以多用葱姜蒜辣椒等大料增加热性。

6、调节情绪。情绪是升温最难的,但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其他方式方法再多,都不足以抵抗负面情绪的威力。多练习控制负面思想念头,凡事正向解读,即使是负面事件也可以从中找到积极的影响力。看一些文化类的视频节目,唱一唱正气十足的军歌,读一读经典,都可以找到正向情绪的触发点。借助1-5这些方式的外力,逐渐过渡到向内求,向阳生,让情绪与温度走向良性互动循环,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最有效的修心方向。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