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立秋养生宜忌

时间:2024-08-0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83

农历甲辰年七月初四的清晨8点09分,太阳运行至黄经135°,标志着北半球进入立秋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详细描述了这一时刻,解释称:“立秋”代表七月之节,“立”意味着春天的开始,而“秋”象征收获与收敛,预示着万物开始为冬季做准备,凉风逐渐增多。秋季是从热到凉,再从凉到寒的转变阶段。尽管盛夏的余温尚存,但自然界已悄然步入阴阳更替之时。

图片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阐述:秋季三月被视作容平时期。这个阶段,天空之气迅速凉爽,大地之气转为清新明朗。我们需适应早睡早起的节奏,保持内心的宁静,以缓解秋季的肃杀气息。同时,应收敛心神,让秋气温和,不外显心志,令肺气得到净化。"容"字寓意着接纳与包含,而"平"则代表安定和顺畅。在自然周期中,夏季的生机勃勃需要被秋季所吸纳;夏日的茂盛生长,秋天则应使之平和。每逢秋日的三个月,我们不仅要积聚春暖夏热的阳气,还需安抚阴柔之气,为冬季的储藏做准备。秋季,天空高远,风力急促,大地的气息清新而肃穆。人们应当遵循自然,早睡早起,这样既能保持精神安宁,也可减轻秋日带来的凉意对人体的影响;同时,收敛心神以顺应秋季的收纳与平稳;避免心神散乱,维持肺脏清润的功能。这是根据秋季特性来保养人体内部收敛之力的方法。如果违背这一法则,肺部可能会受到伤害,到了冬天就容易因阳虚而导致腹泻等疾病,这都是因为秋季未能为冬季储存足够的气所致。

【养生宜忌】

甲辰年立秋之后,养生的重点转向了肺部。在一年四季中,春日对应于肝,夏日关联着心,秋月则是肺的季节,而冬季则与肾相连。立秋后的饮食应注重疏肝,以减轻木对金的抑制作用;同时,通过健脾和胃的饮食来补养中焦,促进土生金,帮助肺的功能如宣发和肃降恢复到正常状态。

立秋之后,选择酸甜口味的食物变得尤为适宜,特别是各种酸味水果,如果在酉时(17:00到19:00之间)将其加热或烹煮后食用,更有助于收敛体内的阳气。对于肝气过盛的人来说,如果偏好酸味,可以在一日三餐中均加入酸味食物。而对于体质偏弱、气虚的人群,建议仅在酉时摄入酸味食品,以帮助更好地收敛阳气。这样的饮食习惯,既能够补肺泻肝,也能缓解身体的紧急状况,对保持健康大有裨益。

《饮膳正要》中指出:“秋季干燥,不宜饮用寒凉之物。”食用生冷食品会迅速损害脾胃。未充分煮熟的食物视为生;未经过适当加热处理的食物则属于冷。在立秋时节,人们容易感到脾胃虚弱,食用过多生冷水果易导致腹部不适和食欲下降。将水果切片后用开水焯烫片刻或用微波炉稍微加热,不仅能减少其寒性,还能释放水果的自然香甜,既营养又美味,同时也有助于养护脾胃。

图片

立秋之际,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大鱼大肉成为贴秋膘的“标配”。需要注意的是,油腻的食物会积聚体内热量,加重脾胃的负担。建议立秋后的饮食以清淡为佳,避免无节制地补充营养。其次,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负责气血的生成和水湿的运化,同时主管肌肉的健康。立秋之后,湿气依旧较重,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所以强化脾胃是实行“贴秋膘”的关键。

秋季也要关注到自身的情绪。应培养一种乐观开朗的心境,让心情保持愉快,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避免长时间的忧伤和沮丧。偶尔的悲伤和流泪能够宣泄心中的郁闷,这不仅有助于缓解情绪,还能促进肺脏的健康运作,进而有利于肝脏的正常功能。“通畅带来顺畅,顺畅则和谐。”

文字整理/华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