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恭贺魁星圣诞

时间:2024-08-10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76

农历七月初七日是乞巧节,女子都会在这一天拜织女过节乞求智巧;而读书人也会在这天过节,不过他们拜的是魁星爷祈求功名,因为这一天也是魁星圣诞。

魁星简介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魁星“屈曲相钧,似文字之书”,是主宰文运之神,又称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深受读书人的崇拜。在科举制度里,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 或“一举夺魁”。

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魁星,又称奎星。其源与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考经授神契》云:“奎主文章。”指的也是这位星神。东汉宋均对此注曰:“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可见,在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 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就是出于“魁”与“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缘故。

把“魁”字拆开,便是“鬼”和“斗”二字,民间工匠雕造或绘画魁星像时,刻意塑造成面目狰狞的模样。它单足立于鳌头之上,另一脚翘起,一手执笔,一手捧斗,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魁星手里的笔专门点考试中榜者的姓名。相传谁梦见魁星,谁就能成为考场上的幸运者。所以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

图片

魁星的历史记载

魁星点斗的吉祥图案和读书人信奉魁星的风俗早在宋代就有,而在明、清大为流行。唐宋时,状元高中,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这些皆表明士生们都希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

蒲松龄《聊斋》也有一篇关于“魁星”的故事:“郓城张济宇,卧而未寐,忽见光明满室。惊视之,一鬼执笔立,若魁星状。急起拜叩,光亦寻灭。由此自负,以为元魁之先兆也。后竟落拓无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继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为福而为祸也?”可见魁星文化一直兴盛不衰。

图片

魁星宝诰

至心皈命礼。

魁罡正气,奎壁元精。

两极萃华,五行秉德。

匡扶文运,居二十八宿之微垣。

考核士流,察三万六千之善行。

缘捐德而空中烁眼,凭阴功而暗里点头。

开愚性以聪明,启迷心以颖悟。

广布孝友文章之化,襄赞功名禄秩之权。

文武场中,春秋园内,

鼓笔飞鸾而焕彩,剃须释褐以梯荣。

判金榜于七曲天宫,衡玉籍于桂香殿宝殿。

大悲大愿,大仁大威,

锡慧通灵扶文助道,东方木宿魁斗星君。

文字整理/华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