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藿朴夏苓汤

时间:2024-08-1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678

藿朴夏苓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祛湿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藿梗、茯苓、猪苓、泽泻、通草,共计10味药物组成。

藿朴夏苓汤的出处

本方出自清代的《医原》,但书中只记载了该处方的药物组成、主治证候,却未记载方名与药物的具体剂量。在《重订广温热论》中,首次出现了“藿朴夏苓汤”的方名,也包括了方剂组成、药物剂量和主治病证。后又在《湿温时疫治疗法》,以及《感证辑要》、《重订通俗伤寒论》中增加了使用剂量的范围。

因此,该处方最早出现于《医原》一书,而“藿朴夏苓汤”的方名则出现于《医原》之后的《重订广温热论》。

关于处方的药物组成,几部医籍的记载也略有差异。《医原》和《湿温时疫治疗法》中的组方包含通草,但不含淡豆豉;而《重订广温热论》和《感证辑要》中的组方则是包含淡豆豉,但不含通草。

图片

《医原》记载的原方是为治湿温初起且湿重于热所创,方中并不含淡豆豉。并且从“通草可助下焦导出湿邪,淡豆豉可解表宣发郁热”的功效可以看出,当遵循原方,去淡豆豉而保留通草。

鉴于《湿温时疫治疗法》记载的藿朴夏苓汤组方与《医原》的原方一致,因此其所记录的药物剂量为“藿梗(钱半至而钱)、厚朴(八分至一钱)、半夏(二钱至三钱)、杏仁(二钱至三钱)、茯苓(三钱至四钱)、薏苡仁(四钱至六钱)、蔻仁(八分)、猪苓(钱半至二钱)、泽泻(钱半至二钱)、通草(三钱至五钱)”。

藿朴夏苓汤的方义功效

在《医原》的记载中,本方是为治湿温初起,湿邪伏于气分,湿重于热所创。书中认为湿温病多发于太阴肺脾,使用体轻而味辛淡药物轻开肺气,气化则湿与他邪随之而化,“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

藿香有芳香化湿浊之功效,既可外开肌腠,散外邪、疏表湿,又能内化湿浊,辟秽和中止呕;杏仁在上开泄肺气,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蔻仁芳香化湿、利气宽胸,宣畅中焦脾气以助祛湿。薏苡仁淡渗利湿以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去。三仁合用可分利上中下三焦湿邪;半夏可降逆止呕,有助于厚朴行气,而厚朴行气又利于半夏燥湿,二者合用有燥湿健脾的功效;泽泻、猪苓、茯苓皆可淡渗利水,通调水道,使湿邪从肾与膀胱排泄;通草清热利湿,以助茯苓、猪苓、泽泻祛下焦湿邪。诸药并用,既能芳化宣上、又可淡渗利下,兼苦温畅中,上下、内外分消,尽祛表里之湿。

综观全方,集外宣、内化、渗利三法为一体,既有辛温芳香、又具辛开苦降,淡渗并用使上下宣通,湿去则热清,可谓是祛湿良方。

图片

藿朴夏苓汤的应用

自《医原》中首次提出使用藿朴夏苓汤治疗湿热之后,在往后不同的医籍记载中,本方的主治病证虽略有差异,但总不离湿热内蕴、湿重于热之根本病机。

如《重订广温热论》中记录用藿朴夏苓汤治疗湿温、湿蒙、温热伏邪于表兼挟湿邪,以及热深阳郁;如《湿温时疫治疗法》将本方用于治疗湿温之慢性时疫、湿温化痢疾;以及《感证辑要》中的治疗湿重于热的湿温,《通俗伤寒论》中治疗湿蒙。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藿朴夏苓汤主要被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痛、腹泻、消化不良、肝炎、厌食、呃逆、痞满、呕吐、肠易激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便秘等;其次被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鼻渊、禽流感等;以及糖尿病、甲亢、甲减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眩晕、头痛、痿证等神经系统疾病,水肿、淋症、癃闭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除此外,藿朴夏苓汤还能用于治疗高血脂、冠心病、口疮、发热、代谢综合征等疾病。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