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地官赦罪 追思先人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是道教地官诞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地官即“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主管三界十方九地,掌握五岳八极四维。宝诰记载:“核男女善恶青黑之籍……考众生禄籍祸福之名。法源浩大而能离九幽,浩劫垂光而能消万罪。”
一、地官信仰
在道教神系中,天、地、水三官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灵之一,亦称“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帝君”。三官大帝的信仰最早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道教创立之初,就有天、地、水三官的信仰。《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书中曰:“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于天,著山上,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道教认为三官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大帝的诞辰即为三元日,地官大帝的诞辰即为中元节。
关于地官大帝的来历,一说为先天土炁所生;一说为元始天尊化炁为上元天官之神、中元地官之神、下元水官之神三神,后三神下凡,即为尧、舜、禹三帝;一说为灵宝天尊化炁为中元地官之神以主宰地府。在民间,地官大帝即是舜的说法最为普遍。《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中记载:“地官至七月十五日,即与狱囚地狱,受苦众生,除罪簿,灭恶根,削死名,上生籍……逢赦除之。”
二、中元节习俗
随着民间习俗的演变,中元节逐渐成为祭祀先祖、减轻罪业、超度孤魂的节日。
1.祭祀先祖。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有用新米等祭供祖先的风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孝道。中元节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有子孙祀奉的鬼魂可以回家过节,享受供奉。节日当天,人们带着纸钱和供品到墓地祭奠祖先。城里人也会在中元节夜里到附近路口焚烧纸钱,以此祭奠已故亲人的亡灵。
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莱芜中元节习俗分为请家堂、祭祀、送家堂三大部分,可溯至明代,传承至今。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河灯度孤。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用木、纸、荷叶等做成荷花形状,中间点上灯盏或者蜡烛,有的还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放于水中,任其漂流,为的是给亡魂照明引路,助他们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清朝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灯燃……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万点流莹,谓之蒿子灯。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
3.超度亡魂。
遥寄哀思,七月超度,道教历来有中元普度的文化传统。唐人欧阳询在《艺文类聚》中称:“道经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
中元节还有祭祀土地、祈求丰收、吃鸭子、做茄饼、吃羊等习俗。
三、萨祖赈济亡魂的事迹
在道教度亡法事中,也有施食之举,谓之《萨祖铁罐施食科仪》。萨祖,即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萨守坚天师。相传,萨守坚祖师习得雷法,得就大成后,能通见鬼神。见饿鬼穷魂在地狱之中,冥阳之间,受大苦痛夜夜嚎叫,凄惨无比,便编撰经籍《铁罐施食焰》,旨在通过科仪法事把水、食物等供品化为醍醐甘露,将铁罐加符,利幽拔苦,赈济亡魂,垂科度亡。放铁罐焰口时,坛上供太乙寻声救苦天尊塑像、画像,正中设一元无上萨真君牌位。“常将铁罐施加持,普施含灵皆得度”,也是萨祖济世慈心的展现。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