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桃红四物汤
桃红四物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补血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白芍、川芎组成。
桃红四物汤的出处
本方出自清代的《妇科冰鉴》,原方记载为“生地三钱(酒洗),当归四钱(酒洗),白芍钱五分(酒炒),川芎一钱,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泥),红花一钱(酒洗)。水煎温服”。
关于桃红四物汤的历史,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它是以“加味四物汤”之名被载于《医垒元戎》。后来又被转引于明代的《玉机微义》。再到清代的《医宗金鉴》里才首次出现了“桃红四物汤”的方名,但处方组成中并未明确桃仁与红花的剂量。直到同时期的《妇科冰鉴》中才对桃红四物汤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妇科冰鉴》是专门论述妇科类疾病的著作,书共八卷,分月经、经闭、带下、积聚、嗣育、胎前、生育、产后、乳证、前阴、杂证等十二门。而书中所记载的桃红四物汤,方中药味发生了变化,由熟地变成了生地,并在月经门中单独列出了桃红四物汤的组成、用量,以及饮片的炮制方法,对桃红四物汤的方义也给予了更加完备的定义。
桃红四物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活血祛瘀、养血调经的功效,主要治疗妇女血行瘀滞、月经不调,经前腹痛拒按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或月经过多,或延久淋漓不尽,舌紫暗或有瘀斑紫点等。
桃红四物汤以祛瘀为核心,辅以养血行气的作用。方中以强劲的破血之品桃仁、红花为主,力主活血化瘀;以味甘性寒的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以味甘性温的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以味苦甘性微寒的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助补血之力;以味辛性温的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助活血之功。
全方养血而不滞血,活血而不破血,补中有行,破中有收。诸药配伍得当,达到活血行气、扶正祛邪之功效。由此可见,祛瘀血、生新血、畅气机是该方的显著特点。
从桃红四物汤的原方记载中可以看到,药物炮制方法多为酒制,因此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循古方。
白芍:历朝历代对于白芍的炮制方法包括净制、炒制、酒制等,而酒制方法众多,又包括酒炒、酒浸、酒焙、酒蒸等。《妇科冰鉴》中记载的酒炒白芍就是从宋代一直沿用至今。《中国药典》中也收录了酒炒白芍,在使用时参照《药典》标准“取待炮制品,加黄酒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即可。
当归:原方中记载的酒洗当归,此法在现行的《中国药典》中并无收录,但是在地方标准《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有酒洗当归的炮制方法。因此使用时可参照此标准,“取当归,照酒炒法喷洒黄酒,拌匀,使之吸尽,晒或低温干燥”。
生地:历代记载酒制地黄的方法包括酒蒸、酒浸、酒洗、酒炒等。原方中采用的是酒洗之法,这在现行的《中国药典》中并未收录,但是在《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有记载,因此使用时可参照“取生地黄喷洒黄酒,拌匀,使之吸尽,晒或低温干燥”的标准。
川芎:历代对于川芎的炮制方法主要为净制、炒制、酒制等。而原方中并未要求对川芎进行炮制,因此使用时参照《中国药典》的标准,“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即可。
桃仁:历代关于桃仁的炮制方法主要包括净制、燀制、炒制等,去皮尖炮制于汉代首次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原方中要求“去皮尖研泥”,经由学者考证,此法正为《中国药典》中收录的“燀法”。因此使用时参照《药典》中“取净桃仁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除去种皮,晒干,用时捣碎”即可。
红花:历代对于红花的炮制方法包括捣、炒制、酒制等,其中以酒制最为常见,分为与酒同煮或酒处理后干燥两种方式。原方中采用的是酒洗红花,此法在《中国药典》中并无收录,但在《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有酒洗之法。因此使用时可参照“取净红花,加适量黄酒喷匀,放置浸吸后,晒或低温干燥”。
桃红四物汤的应用
从《妇科冰鉴》与《医宗金鉴》原文记载中可知,桃红四物汤主要针对女子月经期间有血块,且色呈暗紫,其适用证为血虚并有瘀血的症状。
但是现代临床应用表明,桃红四物汤的治疗范围广泛,不仅主要被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如原发性痛经、月经不调、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还可被用于内科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并发症、冠心病心绞痛等;骨伤科疾病,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骨折术前术后肿胀等;皮肤疾病,如黄褐斑、荨麻疹、银屑病等;
换言之,凡血虚有瘀之证,均可临证加减使用该方。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