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视角下的中医阴阳

时间:2024-09-30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09

医学是一个有门槛的学科,无论是中西医理论,都有大量常人不太懂的理论性词汇,而因医易同源,中医理论中有着大量阴阳五行、经络穴位、天人合一,甚至天干地支、甲子八卦等,使中医理论又添上了一层玄学色彩,也因此让世人产生许多误解。咱们从简单的中学物理层次视角里,试图类比解释一些中医理论的阴阳。

图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之间,总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根本。

现代物理学有这样的概念,有正电极就必然有负电极;有带正电的电子,就有带负电的电子;有粒子,就必然有一颗与其质量寿命旋转方向相同,但电荷等信息相反的反粒子存在……现代哲学论称之为矛盾的对立又统一,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理论,几乎一致。无论是阴阳,还是正负极,任何一方都无法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言明阴阳之间,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平衡,人体才康健,否则阴阳胜负失调,人就失衡生病了。在物理学中,化学反应里最小的微粒:原子,由原子核和分别带有正负电荷的微小电子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中心运动,运动稳定电荷稳定的时候,原子才是一个稳定的原子。如果某个调皮的电子脱离原子核成为自由电子,原子就失衡了,失衡的方向取决于它失去了带有什么电荷的电子,失去正电子,类似于阴胜,失去负电子,类似于阳胜。

图片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句话中暗含着阴阳恒动的运动与变化,阴阳相互转化的运动一直进行中,阴阳离决是阴阳互根的关系破坏,阴阳没有存在的基础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物理学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是不稳定的,各种粒子会通过释放能量或者交换电极而变成另一种粒子,一切物质在运动中保持平衡。若平衡打破,粒子会选择衰变,通过改变自身质量或者能量,从而产生新的平衡,这个过程就如同阴阳的消长了。

“阳化气、阴成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扩展一下就是:相对运动的,外向的,向上的,弥散的,温热的,又这种向上向外的趋势的状态,归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向下向内收的这种状态,归属于阴。从物理学上说,物质皆有波粒二象性。光是最小的物质,初中物理就告诉我们,光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为粒子时,属于阴成形,展现波动性时,属于阳化气。在人体而言,粒子性就是我们的肉体,可见有形的五脏六腑骨骼肌肉,均属于粒子性,也就是阴态。而阳态的我们,则包含寻常看不见的经络气血神魂等等。我们肉眼看不到阳态,但是阳态是有波动性的,可以感知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场,严格一点,也叫做生物电磁场。场能波动与交互,会产生能量的交换,常有这样的鸡汤言论:“同频的人,会产生共振,高频的人,传播正能量”,这是完全符合物理学原理,同频共振,能量总是从高向低传导。而所谓的心灵感应,能量场在其中发挥了极大地作用。

中医理论中,除了阴阳,还有这样一些概念:风、寒、暑、湿、燥、火……这可以看做物理中不同的能量形式,由温度和湿度变量组合,产生各种形式、变化、和交换。

当然,此篇文章中,涉及的物理知识都是比较简单的,有能力有兴趣的有朋友们可以研究研究物理与医易之间的联系,将会发现更加契合的理论。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