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浅释:气机、病机

时间:2024-09-30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764

《阴符经》曰:“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庄子》曰:“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机”之一字,在古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早期的“机”指弩机,是弓弩上的发射机关,后来延伸的词有机械、机密、机缘、天机、灵机、时机等等,在中医学中则有两个重要术语“气机”与“病机”,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

图片

气机

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处在持续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气”同样有运动的特性,《素问·六微旨大论》载:“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的运动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根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是气之关键。

气的升、降、出、入,即气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由内向外、由外向内的四种运动形式,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气机运行主要通过脏腑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来体现,如肺气宣发、肃降,肝主升发,肝主疏泄等都包含有气的升降出入。

从人的整体看,各脏腑气机运行又有一定的偏向性:心、肺气主降,肝、肾气主升,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又有医家提出了十二经脉的气机规律:心经、肺经、心包经、胃经、胆经、膀胱经之气主降,肝经、脾经、肾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之气主升。

病机

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病机”一词,张景岳解释说:“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现代中医学定义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因、病性、病位、病传等。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如六淫、七情、外伤等。病性是指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如阴虚、寒证等。病位是疾病所在部位,如脏腑、表里等。病传一般指疾病的传变,有病位传变,如六经传变、表里传变等;还有病性转化,如热转寒、虚转实等。

疾病种类繁多,无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都有各自独特的病机变化。但从总体来说,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又存在一般规律,现代教材称其为“基础病机”,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津液失常等。

图片

气机与病机的联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紧接引出后文“病机十九条”,可见《内经》所言之病机与气有密切联系。气机是气的运动,若气的运动受阻或停滞,升降出入的平衡被打破,则称为“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气机失调是疾病变化的一般规律,属于基础病机。气滞指气机运行不畅或阻滞;气逆是气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降之不及;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气脱、气闭则与气的出入有关,气脱是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失;气闭是气闭阻于内,不能外出。

气机、病机是中医学里的两个重要概念,气机运转正常则五脏和谐,气机失常则脏腑功能失调,进一步会导致一系列病理状态的出现,《顾松园医镜》曰:“升降者,病机之最要也。”所以,调理气机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