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灯仪(上)

时间:2024-10-0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211

道教斋醮法事中举行有关燃灯祭招的仪式,称谓灯仪,是道教斋醮的一种常用科仪。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卷五六中说:“夫礼灯之法,出金录简文。凡修斋行道,以烧香燃灯最为急务。香者,传心达信,上感真灵:灯者,破暗烛幽,下开泉夜。长夜地狱,苦魂滞魄,乘此光明,方得解脱。”

一、灯仪的由来与变革

古代祭仪中很早就有火祭的记载。秦汉皇宫中有青玉五枝灯、百华树灯等,灯已被用于宫廷祭祀。至汉代,有祀太乙之俗,在宫中燃太乙灯,通宵礼祀。灯仪始于刘宋时期。其时陆修静制订斋醮科仪时,已制订燃灯礼仪。陆修静《燃灯礼祝威仪》中有《明灯赞》三首,其一曰:“丹精寄太元,玄阳空中响。舍形灭苦根,幽妙至真想。垂华不现实,因缘示光象。我身亦如之,乘化托流景。”在后世斋醮法坛上,此赞遂成为流传千古的礼灯词。杜光庭的《明灯颂》:“太上散十方,华灯通精诚。诸天悉辉耀,诸地皆朗明。我身亦光彻,五脏生华荣。炎景照太无,超想通玉京。”即是据陆修静《明灯赞》第一首所改编的。

图片

南北朝时期,法灯文化内涵已有了粗略的解释,陆修静的《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成罚灯祝愿仪》中记载:“法烛:法者,规矩之谓,总称曰法,规圆矩方,万物从之得正者也。烛者,有光之物,佐月辅日,开昏朗暗,用其明得有所见也。邪曲无法则无以自正,用法无明则莫见得失,欲正不可无法,用法不可无明。”并在斋醮坛场法师六职中,已专设侍灯法师,其职能为“景临西方,备办灯具,依法安置,火滔火燃,恒使明朗。”负责备办灯具,依法设置灯烛,务必使法灯明朗,照彻斋坛,保证斋醮如仪举行。

北周《无上秘要》述及三皇斋、盟真斋、金箓斋、黄箓斋、下元斋、中元斋、上元斋等时,亦有设灯祭招的记载,称醮坛之灯使“九幽之中,长徒饿鬼,责役死魂,身受光明,普见命根,于是自悟,一时回心,咸使思善,念还福门,五苦解脱,三途蒙迁,宿对解释,地狱宁闲。”并已将礼灯之仪同内修相结合。其书卷六六引《洞真天关三图七星移度经》说:“子学神真之道,处虚宫之上,琼房之内,不知明灯以自映,通玄光于五脏之内,因得明矣,形体之神因得归也。子若能暮明灯于本命,朝明灯于行年,恒明灯于太岁上,三处愿念,即体澄气正,真光内照,万神朗清,元君奉法,施行三年,即致夜光童子二十四人,玄光自然而明,又不明灯而通光也。得吾此道,行之九年,身体光明,彻视万里。”《上清洞玄明灯上经》亦曰:明灯之仪,上象星辰,次耀七祖,神妙难宣,“修之三年,白日升天。”

南北朝时的道经中可知,道教斋醮中已有了比较完整的礼灯科仪。《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记载“灵宝斋法燃十灯火,以法十方,十是数之至,故人十月而生也。”“七世父母,燃七灯于堂前。靖舍常燃一灯,侠门燃二灯”,以辟鬼神。日月星宿、病人行年、本命,各燃一灯。“斋时日夕各三时烧香悔过,唯一心听受经法。”这是太极真人阐述的燃灯之法。

图片

《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下《燃灯品》中详细记载了六朝时期燃灯之法。其后杜光庭述金箓斋礼灯之法,在此古制基础上又增加了道户上的二灯,天门上的四灯,前者取法于三十二天,后者取法于三十六天,都包含着道教教义的思想。

唐文宗时期,道士贺思宝住持茅山崇元观,为礼灯仪式之需,在太元殿敬造长明石灯,永充供养。至元泰定元年(1324年),崇寿观主张嗣真重为刻治,并着《唐石灯记》碑文,其石铭称:“华阳之天,流金之庭,明辉日精,昼夜洞明。”五代钱惟演《致斋太乙宫》诗曰:“斋洁奉惟馨,瑶台独自升。楼迷五里雾,坛独九枝灯。”于此可见道教灯仪的华丽与壮观。

由于灯仪的盛行,唐宋道教已创立出一批灯仪经典,这使举行灯仪类法事有章可循。《道藏》收录的灯仪科本有《上清洞玄明灯上经》、《玄帝灯仪》、《万灵灯仪》等等。《道门科范大全集》也收有《北斗延生灯仪》、《南北二斗同醮宝灯仪》,《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的灯仪科目有四十四种。大量灯仪被编撰演习,并使用于各类道场中,从而使道教的灯仪得到了极大发展,呈现出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瑰丽壮观的场面。

文字整理/华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