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出游却晕车?中医助你来调解
国庆期即将来临,激动兴奋的你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出行规划?但总有一些朋友在长途跋涉、出门远行时要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晕车!
对于坐车必吐的人来说,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司机的每一脚油门、每一脚刹车、每一次转弯都牵动着五脏六腑,浑身发热、出汗、胃里有灼热感,脑袋都不敢乱动,眼睛只能看着一个方向,后背也不敢靠在座椅上,坐车之前水不敢喝,东西也不敢吃,吃多吃少甚至不吃都会吐,难受得感觉自己马上就要交代在车上了。
西医角度看晕车
不管是晕车、晕船还是晕机,都可以归为一类,即“晕动症”。人体的小脑有负责调节身体平衡的功能,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正常情况下,小脑需要将从眼睛、肌肉或关节、内耳的前庭等处接受到的信息整合起来,才能感知人体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而出现晕动症的原因也很简单,即平衡感不好。当我们在坐车的时候,因为频繁加速、减速、转弯,内耳接收到信号和眼睛看到的景象不一致。这种信息冲突,就会让大脑感到困惑,维持不了正常的平衡感,从而引起晕车的反应。
中医角度看晕车
晕车在中医里属于“眩晕”的范畴,人体肝气不足或肝气太过、内伤虚损、脾胃虚弱、痰湿内停,都会导致眩晕。《黄帝内经》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金匮要略》里讲“诸呕吐,谷不得下者。”《丹溪心法》中说“无痰不作眩”。
脾虚湿盛体质的人为什么最容易晕车,就好比一个杯子,只在底部有水,那轻轻晃一下是不容易洒出来的。如果水多,超过水杯一半,那轻轻一晃就会洒到外面。当人体水湿过重,水液妄行,水克火太过,肝木生发就会受阻,过多的肝气困在中焦,木克土,容易恶心呕吐、眩晕。
有的人平时不晕车,坐车前如果吃得油腻、或者吃得过多,胃气不降,胃里没有消化的食物在车晃时也容易翻上来呕吐。肾气虚的人,也容易晕车,因为车子在晃动过程中,肾气收敛不住肝气,肝气上浮,木克土,也会头晕恶心。
如何缓解晕车
按揉腧穴法
常规选取内关穴或者板门穴。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若感觉有晕车症状,立即用手指的指腹垂直按揉一侧腧穴,力量由小到大,以个人的忍受为度,持续按压(或按揉)3-5分钟,休息2分钟后可再次按压,注意不要用指甲掐,以免皮肤破损。
穴位敷贴法
出行前30分钟,将生姜片用穴位贴贴于肚脐处,生姜有“呕家圣药”的美称,它产生轻微的辛辣刺激,能有效改善恶心呕吐的症状。也可在药店购买晕车贴片,贴于耳后(完骨穴)处和肚脐(神阙穴)处,能够缓解头痛、冷汗、胃肠不适等症状。
药物调理法
①丁蔻理中丸
这个药就是理中丸(党参、白术、干姜、甘草)在温脾胃的基础上,增加了丁香和白蔻仁这两味降逆止呕的药物,属于温补脾胃,适合脾胃虚寒导致呕吐的人。对于经常晕车,又属于脾胃虚寒的人坐车前1小时可以吃一粒。
②藿香正气口服液
经常呕吐且呕吐物比较清、水样的,气味不太重的属于寒湿水饮。或者晕车以胃胀闷、恶心为主要表现,舌苔白厚的,可以吃藿香正气液。
大部分晕车都不要紧,一般停车休息后能很快缓解,平时应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多做转头、弯腰转身、下蹲等动作,增强体质,增强前庭感受器的耐受性。但如果除了坐车时容易晕,平素行走也有晕,应该及时就医,找到原发疾病。
文字整理/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