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班”味一词逐渐在网络上流行了起来。有人说“班”味是通宵加班后身上的汗臭味、头油味;有人说“班”味是默默忍受委屈时泪水流进嘴里的咸味,还有人说“班”味是地沟油混合科技与狠活勾兑出的美味……大概意思就是,不论是多么阳光的青年男女,一旦开始上班,整个人的气质就变了。由内而外的散发出一种疲惫的、丧的的气场,看起来就是不修边幅的外在形象,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的躺平生活态度。这种“班”味,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中的工作环境氛围,更是从身体到心灵亚健康状态的生动写照。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禁要问,如何在繁忙与压力中找到平衡,恢复身心的和谐与健康?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更对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长时间面对冷酷无情的职场氛围和KPI考核,都是导致“班”味产生的重要因素。而当人们长期处于压抑环境下,情绪容易波动,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由此加剧了身心的疲惫感。在网络等社交媒体媒体的渲染下,对物质、名利的追求无限夸大,导致人们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变得非常单一,即是有房有车有名牌有社会地位等。在这种既要又要的心理需求下,反观自己辛苦工作的月工资只有碎银三两时,可能心理落差就非常大。在能力与愿望两者间巨大的鸿沟之下,必然也会产生茫然感、失落感以及无力感。作为社畜牛马哪能吃到新鲜有机的“草料”,基本都是靠点那些高油高糖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外卖来支撑高强度的工作。而且进食时间、下班时间还不规律,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时,只想好好躺平,放松放松。在手机和网络的陪伴下,慰藉自己一天的身心俱疲,如此循环之下哪里又有时间运动呢?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弯腰驼背、肚腩突出、黑眼圈深重、脸色蜡黄、毛孔粗大、满脸油光……,完全没有朝气的样子。到这步“班”味基本就形成了,时间越久“班”味就越会散发出陈酿的气息。道医认为,阴阳失衡、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肝气郁结等产生的原因与“班”味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出现昼夜颠倒、不符合自然作息规律时,人体就会阴阳失衡,各种不适症状也会随之出现。长期饮食作息运动等方方面面都不规律,加上焦虑苦闷的情绪状态,自然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的亚健康状态。首先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身体机能逐渐失去活力。腰酸背痛、脖颈僵硬。身体关节就像生锈了一般。其次缺乏在工作和生活的中感受“美”的能力,做什么都是丧丧的提不起兴致,给人一种行尸走肉感。严重者会导致情绪类疾病,最终影响正常工作生活。要想祛除“班”味,就必须从这些根本问题入手,进行全面的调理。回归本质,享受食物。首先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尽量食用健康的、营养搭配合理的食物。其次让进食回归本质,不再是为了应酬、工作或是为了发泄情绪而吃饭,而是真正地将心思放在食物上以及自身的感受上。每一口食物都应细细品味,感受其带来的滋养与满足。符合生理节律,户外为佳。虽然现代人的工作时间长,但运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尽量多抽出时间进行适量运动,但切记不要盲目跟风,如凌晨去健身房撸铁等。最好选择符合自己身体条件的运动,并尽可能在户外有绿植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既能享受自然的美好,又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由于很多人长期受工作的“摧残”,身体已经扛不起高强度的运动。那么建议从道家养生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等注重身心并重的项目循序渐进的开始练习。这些功法动作柔和缓慢,注重内外兼修,能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保养心神。此外,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也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在工作的间隙进行简单易行的穴位按摩和拍打,如拍打胆经、按摩涌泉穴,做眼保健操等,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疲劳。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书法、绘画、音乐以及社团活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内环境的调理主要是指做好个人清洁工作并保持良好的形象。要尽量保持身体的清洁整洁,不要让自己看起来油腻邋遢。同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发型、衣物来适度取悦自己,让自己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快乐。外环境的调理主要是指室内和工作环境的布置。在有限的条件下要尽量将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布置得清新简洁、充满阳光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适当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和饰物来美化环境、调节情绪。调整心态,释放压力。面对外在的压力和诱惑,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盲目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能力设定合适的目标。同时要学会释放不良情绪,保持内核稳定。祛除“班”味,最重要的就是认清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内心。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最重要、最想追求的,切不可盲目的被外界嘈杂喧嚣的声音所裹挟。平时可以通过打坐、站桩、冥想、深呼吸,以及运动等放松技巧来帮助自己减轻心理负担,恢复内在平衡。通过以上建议,我们可以看出去除“班”味并不难,关键在于要从饮食、运动、环境及情志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调理。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养生方案,不要盲目跟风或追求所谓的“潮流”。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将养生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忙碌与压力中找到平衡,充分享受身心的和谐与健康。最后,用《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来赠与大家共勉: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