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之下,一人而已——少为人知的医学大师张元素
明代医药学顶级段位高手李时珍,曾这样称赞一位医学前辈:“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这里的“灵素”,指的是《黄帝内经》的上下卷《灵枢》与《素问》。
这是哪一位高人能得此评价?答案是: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人,易水派创始人。李时珍这样的评价,合适不?夸张不?让我们来一起详细了解了解这位张元素前辈的事迹与贡献吧。
一、从医之路
话说,在金朝时期(南宋初期),有一个小男孩出生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长辈十分高兴,郑重起名为张元素。他不仅聪明还十分好学,年仅8岁即应试童子举,这是一个古代选拔神童的考试,类似于考上了清北华五名校少年班啦。张神童接下来近二十年,都在努力读书一路通关备考国家公务员,二十七岁应试经义进士,这要是通过了,最次也是县长起步。
可惜,张前辈的政治前途,无奈结束在自己的姓名上。金代帝王复姓“完颜”,与张元素名字中的“元”读音字形都十分相似,被判定犯“庙讳”,此生都没机会科举了。这要严格说起来,号称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前辈,也生活在金代河北,他咋就没事?大概是刘完素前辈年纪轻轻就立志修道行医,而且更加认可自己宋人身份,压根没在乎过金代朝堂的帝王将相。张元素前辈这庙讳,多少也掺杂了金朝政府对宋人的威慑,选了个有名气的才子,来当负面典型,这…这…也没啥好说的了,认栽。
但是张元素救国救民之初衷不改,秉持“不为良相,变为良医”的理念,麻溜滴一头扎医学著作里去了。可是张元素跟其他医学天才似乎有些不一样,勤勤恳恳学医多年,始终没啥成绩,也开不明白一副药方,他十分苦恼。
偶然有一天,张元素晚上做梦,梦见有人拿着斧头和凿子,把他的心凿开,放了几卷医书进去,醒来之后发现全身一点伤痕都没有,但是却在医术上开窍顿悟了,至此名声渐渐传开来。(张元素,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金史张元素传》)
二、扬名之始
张元素、刘完素,名字有点分不清,但这俩人,居然还是朋友。刘完素,人称刘河间,医学“寒凉派”创始人,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刘河间大约年长张元素一些,中医百家争鸣现象便始于这一位传奇道医。
在刘河间已经极负盛名的时候,得了伤寒病8天都不见好。张元素得知前去探望刘前辈,大概是治不好自己的伤寒,羞于见同行晚辈,刘河间气得面朝墙壁不见人。张元素说,这有啥不好意思的,来,我给你把个脉。替他诊脉后,俩人沟通了一下脉象病症,思路一致,然后张又问刘,是不是吃了什么什么药?刘说是啊。张元素一拍大腿:“这就对上喽,这种药性寒,您本来就是伤寒,喝这个药导致气走太阴,阳气消亡汗出不来啊。如今应当服用什么药什么药……”刘河间非常服气,按照张说的药喝,果然痊愈了。
刘河间也是个敞亮人,从那以后经常在人前夸张元素,于是张元素越来越名声显赫,甚至与刘河间相差无几(此小故事源于金史适当改编)。
三、医学贡献
故事讲了不少,咱们接下来说点正事,详细介绍一下张元素前辈的医学贡献。
(一)脏腑辨证
话说东汉医圣张仲景,确立“六经辨证”之法,将疾病演变过程各种证候经过分析归纳,分为三阳病证(太阳、少阳、阳明),三阴病证(太阴、少阴、厥阴)六大类。这种辨证方法被持续广泛应用了千年的时间。
直到张元素打破常规,他受华佗《中藏经》影响,结合《内经》等古籍,删繁就简,开启了脏腑辨证之思路,又一个传承千年,绝对主流辨证方法横空出世。
张元素以为,辨证就不要讲什么阴经、阳经,把人都绕晕了,就分析分析病人五脏六腑哪个出问题,又是啥子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就行啦。简而言之,此方法是依据五脏六腑的阴阳、寒热、虚实、标本四个方面进行辨证,从而确定治疗思路。
相较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之法,更容易理解,也更加细节化。咱们日常听到的中医名词,肝气郁结啊、肾阳虚啊、肺气虚、肝阳上亢等等,皆是出自张元素脏腑辨证法则上发展完善出来的“八纲辨证”。若是有兴趣的想要详细了解,嘿嘿,《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这些教材通篇都是。
天师府道医研究院《古传中医全科》包含的辨证方法,用的也是脏腑辨证之法。与张元素前辈一样,去繁就简,以脉诊方式,明辨阴阳五行变化,对脏腑精准定位,根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湿、饮、痰、寒、热、火、风、燥等证候,直读手感明确脏腑的证型。再对症以针、刺、灸、茶、方剂、祝由等医术进行治疗,精准调理气血、阴阳,推动全身气机升降,调和脏腑、经络、阴阳之变化。
(二)制方遣药
说到药物,又不免先讲一讲历史。张元素之前,大夫们的药典绝对权威是《神农本草经》,又是一部成书于东汉时期的著作,中药理论之精髓,影响力超千年。《神农本草经》提出药物“性味”论,各类药物各有其性(寒凉温热)味(酸苦辛咸甘),气(性)与味合,而成药性,这是药效发挥作用的根本。
张元素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发现了bug。
其一,是药性气味厚薄不同,产生升降沉浮的现象,同一性味不同药物功效有差异,不能一以概之。因此,张元素以药物气味的厚薄为分类依据,构建出独特的药性体系,即:药类法象。
张元素提出“气为阳,味为阴”,将药物划分为:味厚(纯阴)、味薄(阴中之阳)、气厚(纯阳)、气薄(阳中之阴)。张元素又以四气五运之思想,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自然界燥、风、寒、暑、湿相对应;再与气机升降交变,将生、长、化、收、藏、升、浮、降、沉进行匹配。最终融合以上三套理论,将药物分成五大类: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中央、燥降收、寒沉藏。
风升生类药物,味薄则通,阴中之阳,法于春,如防风、羌活;
热浮长类药物,气厚发热,阳中之阳,法于夏,如附子、干姜;
湿化成中央类药物,气平味淡,法长夏,兼气兼味,如黄芪、人参;
燥降收类药物,气薄发泄,阳中之阴,法于秋,如茯苓、泽泻;
寒沉藏类药物,味厚则泻,阴中之阴,法于冬,如大黄、石膏。
在这个基础上,张元素制方思路不遵循古方,开启“气味制方法”与“五行生克制方法”两大抓手,在药物理论上使得中医学产生极大突破。
其二,是提出药物归经理论。
打个比方,譬如大黄、黄芩、黄连,都是泄火的药,那开方都能用吗?选哪个呢?张元素提出“药物归经”之法,黄芩清肺热、黄连清心热,大黄清肠胃热,给病人用哪一种,全看治什么脏腑,取药性之长,各归其经,这个方法刚好与张元素的脏腑辨证相得益彰。
在归经的基础上,张元素又归纳了药物“引经报使”规律。这是源于药物虽各有其归经,但并不是每种药物都有引经作用,能够快速达到病灶的先遣部队,才能当引经药。本公众号就曾在介绍药物、食物的文章里经常提及它们的归经,具体就不再展开,感谢张元素前辈这一特大发现,为后世临床用药提供极大便利。
张元素在药物理解运用的方法概念,被后世李时珍深入研究学习,并将其著作《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抄录进《本草纲目》中。李时珍重编本草,其核心理论依然是药物的气味、归经。所以,李时珍赞张元素“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只是如实表达了内心的仰慕与尊崇而已。
(三)开宗立派
张元素脏腑辨证、制方遣药这套理论呢,当时相关学习资料肯定是没有滴,为了带好徒弟,搞好教学,只能给徒弟们自编教材。于是就有了《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张元素因高超的医术,创造性思想,成为“易水派”开山之人。“易水”二字源于张元素长居之地,易州水畔,“易水派”也是当时唯一能与刘河间“寒凉派”并肩之医门。
易水派后世弟子最出名的,大概是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与王好古了。王好古拜师不久师父仙逝,只能跟着师兄李东垣继续学习。还有一种说法是王好古本来就是李东垣的弟子,但是十分崇拜张元素,在各种日记、病例、医书里称呼张元素为“先师”,才引发后人误会。无论是哪一种,都毫无疑问的,王好古深受前辈张元素医学理念影响。明清温补派,亦是受张元素易水思想启发而产生。
张元素虽然声明不显,但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达到医者难以企及的高峰。时至今日,他的著作依然是医学生们认真学习的重点,甚至都挑不出多少历史局限性的缺点。张元素其创造性理念是我辈学习之方向,不气不馁始终造福人民之品性更是我辈楷模。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