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也能增加幸福感?
什么是幸福呢?
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答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常常在追求物质文明,反而忽略了内心深处那份最真实的宁静与满足。其实真正的幸福并非来源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内在的满足于心态的调整。当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和平共处,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便能在日常琐事中找到幸福之源。
在贫穷的时候,也许拥有财富会让人觉得幸福,在疾病缠身的时候,也许健康会让人觉得幸福,但当这些都拥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带来幸福的不是这种种外显的人事物,而是能感知幸福的心。幸福其实说到底,是一种满足感,当一个人的需求被满足了,才会觉得幸福。
婴儿最容易开心,饿了就哭,饱了就笑,因为他们内心没有烦恼。很多成年人即使事业有成,财富自由,也不一定产生幸福感。因为长大以后,人的需求增多了,这个需求满足了,还有那个需求未满足,需求层出不穷。当一个人的需求开始不断扩大之后,得到的满足感势必就越来越少,产生幸福的概率也越来越小。所以物质只是产生幸福的辅助条件,不是关键因素。
我们讲道法自然,除了遵循宇宙自然的规律,还有一层意思是顺其自然。
人投生在世,便没有永久的一帆风顺。健康、财富、感情、家庭、事业、人际关系乃至天灾人祸等种种问题比比皆是,如果学不会顺应自然去接纳生命中发生的一切,一遇挫折逆境就方寸大乱,放大这些困难和负面情绪,那别说体验幸福感了,痛苦很轻易便能如影随形。从客观上来讲,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很难摧毁你的正常生活,但是发生事情之后的不接纳、想不通、怨天尤人,才会把这件事情的影响放大。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改变习惯,改变认知?
为什么大部分求职者都希望工作稳定,大部分租房者想房租不涨、可以长租?这都是内心对恒常的希求。我们本能的觉得,只有长久不变的生活,才是安全可靠的。这背后有一个微妙的设定,即“以自我需求为中心”,我们觉得事情就该按我们脑中设定的这样发展,这个人就该是不离不弃的,这个职位就应该做到退休……。有了这样先入为主的设定,并且执着在这个设定里,才会在外境变化的时候觉得不能接受,觉得想不通,觉得放不下。因为对恒常有了依赖,不希望自己的现状有任何变化,不希望打破当下的平衡。所以一旦生活不如意,就会因抗拒引发恐惧、不安、焦躁、愤怒等种种负面情绪。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健康、家庭幸福,希望一切都安稳,觉得那才是幸福。但世界也许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安稳,因果承负,世界时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如果不能正确面对改变,人生就会充满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所谓永恒,不过是我们心中美好却虚妄的憧憬,瞬息万变才是宇宙间不变的真理——无论是内心深处还是外在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流转之中。变化的生灭即使在刹那间亦未有片刻静止。就像一个烂苹果,也并非突然间腐坏,而是在它表皮尚显鲜亮之时便已暗藏衰败之兆。人生亦复如是,自呱呱坠地之日起,便未曾停止过生灭变化的步伐,这一瞬的你已与上一瞬的你不同,每一个瞬间,身体内部必然有已死的细胞和新生的细胞,我们自出生起,就向着生命的终点缓缓前行。
所以变化是正常的,不变只是相对的。《易经》所揭示的,也是关于变化的原理。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也能坦然接纳生活中的所有变化,因为生命本就如此。
苦有两处,一是身苦,二是心苦。
倘若有人打骂你,那是短时的身苦,但你若对此事念念不忘,长久地陷入负面情绪,这便又引发了心苦,这样一来,发生一件事,就能让你受二重苦,这才是得不偿失。反之,如果你只是就身苦阶段做出有效应对,那伤害就到此为止,不会进一步发展。
所以要想幸福,我们得就事论事,
某件事发生了,就处理这件事就行了,不要思前想后串联一堆莫须有的其他事。每个当下,处理好这个当下的事情,就像洒扫住处一般,这里有尘垢就打扫这里,那里有尘垢就清理那里,没必要在打扫这里的时候想着那里,因为你就算想了你也够不着,不如安住在这里打扫得干净彻底一些。做人做事,且将每个当下都过得清风朗月,通达舒坦就好,心只有拳头大小,别塞太多东西。当我们能如实接纳一切境遇时,还有什么会让你受到伤害,让幸福打了折扣呢?
《道德经》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将其视为人生旅程中的必经之路,不仅能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烦恼,还能促进个人的成长与修炼,使它成为心灵修行的助力。反之,倘若只会逃避现实,拒绝接受挑战,困境也不会消散,反而会使人在痛苦中挣扎,无法自拔。所以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份考验,才通往幸福的不二法门。
文字整理/华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