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李东垣的那些“服药要求”
李东垣。姓李名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金世宗大定年间,河北省正定县人氏。李东垣在中医大家张元素门下深研医学,不仅继承了师长的医术精髓,更独树一帜,通过长期深入的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医学见解。
李东垣不仅开创了脾胃学说理论,还对方剂、药物、剂量等实际应用都有独到理解。在实际诊疗施治过程中,他不仅用心给病人诊治开方,还耐心的嘱托服药时间、服药温度等等在外人看来的琐碎小事。正是因为关注到了这些细节,才使得服药以后疗效更好,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他的脾胃学理论更加的完善。
关于服药温度
热服:李东桓在治疗脾胃病时,常采用热服法。热服不仅能助药力上行,促进阳气升发,还能助汗解表。例如,胃风汤通过热服,能更有效地散风胜湿、温胃散寒,治疗因中阳不足、胃阳不振导致的病症。助阳和血补气汤的热服,则旨在助阳透表,治疗因苦寒药太过导致的九窍不通。麻黄人参芍药汤的热服,更是为了助阳透表取汗,治疗阳气外虚、卫外不固的迫血妄行。
温服:温服则多用于助药力升发,清阳四布。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和通气防风汤,通过温服,能更有效地调理气机,缓解疼痛,使阳气舒伸,气血安和。
冷服:对于热性疾病,李东桓则主张冷服。如清胃散治疗阳明经热盛的牙痛,冷服能清胃火;藿香安胃散治疗脾胃虚弱、寒湿中阻的呕吐,冷服则能化湿浊,反佐治疗。
关于服药时间
临卧服:李东桓在治疗某些病症时,会选择临睡前服药。如助阳和血补气汤和麻黄人参芍药汤的临卧服,旨在利用夜晚阴气盛、阳气生的特点,助阳气上升,安血静神。
五更服:五更时分,阴尽阳生,是服药的又一佳时。如诃梨勒丸的五更服,能更有效地涩肠止痢,治疗休息痢。
空心服:即在空腹时服药。如升阳除湿防风汤的空心服,能使药力迅速下达,导湿运脾,治疗大便闭塞等症状。
宿食消尽服:宿食消尽时服药,如调中益气汤,能更好地发挥药效,治疗四肢满闷、肢节烦疼等症状。
食前、食后服:脾胃虚弱、厌食呕吐者,如异功散、丁香茱萸汤,宜食前服;而通气防风汤、羌活胜湿汤等,则宜食后温服,使药力随水谷之气,解肌表、利膀胱。
食远服:即在半空腹时服药,如安胃散、橘皮枳术丸,此时服药便于药物吸收,同时强人胃气,治疗饮食汗出、饮食不消等症状。
早饭午饮之间服:如升阳益胃汤,利用阳气大盛的时机,早饭午饮之间服用,能更有效地助中州之气升发,化湿浊而补肺气,治疗脾胃虚弱、土不生金之证。
关于药引
除了对服药的温度和时间有要求之外,李东桓还特别指出了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药引子”。
酒
李东桓善用酒,发挥其逐冷积、消宿食、通经活脉、行气散滞的功效。如雄黄圣饼子,以酒助药力,治疗酒食所伤之心腹满不快。神保丸亦用酒,通经活脉,逐寒消积,治疗肾气痛及宿食不消。在导气除燥汤中,知母、黄柏经酒洗,借酒性发散,欲降先升,清下焦郁热,气化得畅。清阳汤则以酒煎服,助药上行外达,散寒通络,治疗胃火盛、络脉空虚之症。
醋
李东桓用醋,主要在于酸收敛肠、消食下气。白术安胃散中,米壳醋煮,加强收敛止痛。诃梨勒丸则以醋面糊丸,陈米汤入醋送下,酸收敛肠,治疗休息痢。三棱消积丸亦用醋打面糊为丸,消食下气,治疗生冷硬物所伤之心腹满闷。
蜜
李东桓用蜜,取其通燥结、和胃气之功。备急丸以干姜、巴豆霜、大黄炼蜜成剂,温下寒结,通燥结而不伤脾胃。交泰丸亦炼蜜为丸,和胃通结,加强温通之效,治疗阳气不升、阴火不降之症。
姜
东垣用姜,多取其温中降逆、开胃消食之功。和中丸以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温中降浊,开胃消食。三棱消积丸则以温生姜汤送下,助辛温药力,消生冷硬物,降心腹逆气。
五谷
《脾胃论》中,李东桓常用粟米、白面、酵糟等五谷,遵循《素问》中“毒药攻邪,五谷为养”的原则。在《伤寒论》桂枝汤服法的启示下,李东桓发展和扩大了五谷作为引药的使用范围。五谷既可入汤剂同煎,如胃风汤加粟米;亦可掺入药中制成成药,如雄黄圣饼子入白面;还可煎汤送服,如诃梨勒丸用陈米饭汤入醋送下。五谷之用,在于益脾开胃、消食化滞、缓解药性、和中养胃。如胃风汤加粟米,调和中州,益脾开胃;雄黄圣饼子用白面,保养胃气,缓解巴豆毒性;当归和血散用清米饮,和中养胃,取效更速。
综上可见,李东垣在治疗脾胃病时,根据病症特点与人体生理节律,巧妙运用服药温度与时间,使药效得以最大化发挥,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同时,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应当谨遵医嘱配合治疗,该忌口的忌口,按要求服药,以期早日康复。
文字整理/华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