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祖“一十二年观过错,百千万劫积功勋”对修行的启示
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萨守坚真人成道经历颇具传奇,初时学医,后弃医寻道,得三师传授终至道法大成。行道途中以雷火焚庙,成就与王灵官的师徒佳话。著《雷说》指玄示要,广度有缘之人。受元始之命,携王灵官下界收摄群魔,断除邪鬼,判分人道,事迹被载入《太上元阳上帝元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传颂后世。
萨守坚祖师修道能够功行圆满,付出了诸多方面的努力,如要一一总结,可能千言万语也难以尽书。今天,我们仅从一个角度切入,谈谈萨祖成道经历对后世弟子修行的启示。
萨祖仰启咒有云:“一十二年观过错,百千万劫积功勋。”其中,“一十二年观过错”说的是王灵官受玉帝之命,暗中跟随萨祖十二年,竟没有发现萨祖做过一件错事,由此心悦诚服,现身拜师,对天盟誓,追随萨祖弘道,成为道教第一护法神。“百千万劫积功勋”说的是萨祖历经百千万劫而积功累行不辍,功在三界,获得天道垂青。
若说修行哪些方面重要?不同门派法脉、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除了炼养精气神外,窃以为上文萨祖仰启咒中的两句话含义深刻,直指修行关窍,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其中真意。
修行之要持戒为先。
持戒甚严是萨祖折服王灵官的重要原因。为何这点能够让王灵官钦服呢?我们知道,道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戒文、三坛大戒等构建的完备戒律体系。虽然如此,但能否时时处处遵守戒律,做到始终如一,对每个个体来说,难度系数可不是一般的高!因为要克服后天人性的影响,自觉自如地用戒律来约束自己,确实让绝大多数人高山仰止、望洋兴叹。反过来可以这么说,凡成就仙业的高道都是行为无差、遵守戒律的榜样。在这方面萨祖更是修行界的模范标杆,他曾作诗曰:道法于身不等闲,思量戒行彻心寒,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入丰都出世难。在这几句诗中,萨祖将持戒与跳出轮回直接挂钩,可见对其看重到达了何种高度!也正是这种敬畏之心,让萨祖在行道过程中严于律己,以毫无差池的行止赢得了王灵官发自内心的敬重。萨祖作为道教中持戒身正的典范,其事迹还在明代被朝廷当着反击宗教乱象的有力武器。归根结底,对于修行人来说,持戒是一个渐进式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从初时处处觉得约束,到后来自然而然行止无差,人心与天心逐步合为一体,再无分别!
积累功德重在恒常。
关于功德对于修行的作用,大家都耳熟能详。《抱朴子·对俗篇》云:“或问曰,为道者当先立功德,审然否?抱朴子答曰,有之。”对于修道之人而言,如果功德不够,层次就很难提升。抱朴子还说:“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吾更疑彭祖之辈,善功未足,故不能升天耳。”那么什么是功德呢?道教认为,功为善行,德为善心。心行合一,名为功德。其实不少人把积累功德简单地理解为做好事,还有的执着于阳德、阴德之分。这些认知上的误区源于对功德内涵的理解偏差,会造成修行实践上的大不足!关于功德的理解,重在把握心行合一。萨祖做到“百千万劫积功勋”,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两个方面:其一,要把行善积德变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自然的行动,也就是时时处处都能够自然而然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对做了好事能够达到什么结果、收获了什么回报无须在意,如此才称得上心行合一。过去有人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就是类似的思想境界。其二,道无止境,修行如逆水行舟,即使成就了仙业,仍然需要永葆初心,不断通过积功累行来接近天道,唯如此方能持续提升道行。萨祖以实际行动为后世修行者做出了表率,理解了这些,对于我们的修行大有裨益。
德行高下决定道果。
萨祖说过:“言清行浊休谈道”,事实上阐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有德就有道,无德即失道;道以德为基,德高道更高。道教文献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中有很多以德行成神的例子,比如关羽、岳飞等神明,都是以忠义品格著称而被册封成神。其实无论是持戒,还是积功累行,都是在培养自己的德行。因为“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如果一个人不修德行,就会心神不清,性地不纯。如此心态却奢谈修炼,无异于沙地造厦,缺乏根基。正如《太上感应篇》所说“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人一旦德行有亏,修行中就会魔劫重重,难以过关。所以萨祖之师告诫他:“子当利物济人,积功累行,庶得诸天拥护,魔王保迎,易于成就。”萨祖按照师父的指引,刻苦修行,行道一十二年无过错,积累功德无数,最终功成圆满,位列先天,成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这也正是天道对萨祖德与行的肯定与褒奖。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对人心性的负面影响史无前例。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保持本真、甘守平淡,以我将无我的目标坚定修行之路,是对每个修行者最大的考验!
文字整理/华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