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根结标本理论及其应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除了我们熟知的十二经如环无端的流注形式外,还存在一种纵向的类似经络树的模式,后世据此总结出了根结和标本理论,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
根结
“根结”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灵枢》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亦称《针经》,原文说:“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藏六府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根,树根,有事物的本源、起始之义,《广雅》言:“根,始也。”结,本义是线绳打结,有缔结、结果、结束之义,《广雅》曰:“结,终也。”《灵枢·根结》又言:“九针之玄,要在终始。”
根结理论阐述了十二经的根与结,《灵枢·根结》列举有“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等足六经之根结,后世医家补充了手六经之根结,元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又将其概括为“四根三结”,四根是指人体四肢部,三结则是指头、胸、腹三部。十二经之“根”位于本经之井穴,十二经之“结”则位于头胸腹的各部位,也有对应的穴位。
标本
“标本”一词则见于《灵枢·卫气》篇,《说文解字》曰:“标,木杪末也”“本,木下曰本”。“木杪”即树梢,“标”即是经气弥散之部位;“木下”象树之根基与主干,“本”则是经气本源和集中之处。
《灵枢·卫气》篇详细记载了十二经之标本,如原文说:“足太阳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总体来说,十二经以四肢部为本,以头胸背部为标。
根结、标本理论同出于《灵枢》,两者有相似之处,都强调经气源头在四肢,为“根”为“本”,而其流注于头面躯干,以此为“结”为“标”。根结、标本两者所指范围略有差异,“根”为经脉井穴,“本”是肘膝关节以下的某一部位,“结”在头胸腹部,“标”则在头胸背等部。以足厥阴经为例,“根”在足大趾末节井穴大墩,“结”在胸部膻中穴,“本”约在踝部中封穴,“标”在背部肝俞穴。
理论应用
根结标本理论说明了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的联系,因此根部、本部的穴位都有治疗头面躯干等上部病症的作用。如《肘后歌》言:“头面之疾针至阴。”至阴为足太阳之“根”,足太阳之“结”在目。
结部、标部的穴位则可用于邻近部位及下部疾症的治疗。如《百症赋》言:“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肘后歌》曰:“腿脚有疾风府寻”。
根结标本部穴位亦可上下搭配使用,如太溪配肾俞,神门配心俞,是上下标本配伍。另外,刺激经脉之根即十二井穴,易于激发和调整经气,使阴阳迅速归于平衡,可用于中风、中暑昏厥等急症救治。
古人取树木之象类推经脉纵向上下气血的运行,“根”“本”在树木之下,是维系树木本体的根基,是经气循行的起点;“标”“结”是树梢、果实缔结之处,是经气循行之终点。根结标本理论为我们展示了经气运行的不同模式,为通过在四肢末端取穴来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支持。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