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也能增加配得感

时间:2024-11-04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57

什么是配得感?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配得感(deservingness)”,也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应该得到什么的信念。反之,则是不配得感。

比如有的人被夸奖后,反而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觉得对方是虚情假意不真诚。这是因为被夸奖的体验超越了他的经验范围和自我认知,以至于让人无法相信。

再举个例子,曾经经历过穷苦日子的老人,即使后来经济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依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甚至舍不得扔。

那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不配”?因为人们对内在「我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是有一种执着的。有时为了维持内在的那个自我信念,甚至会排斥掉一些很好的内容。哪怕那个自我信念是不真实的。而这种“我不配”的感觉,往往来自一个因为我不好,所以我不配,最终得不到的负向循环。

图片

【我不好】

指一些负面的自我信念。「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这些内在信念,往往跟我们过往一些糟糕的经历有关。 比如被歧视的经历,被拒绝、被孤立的事件,再比如早年成长过程中,当我们表达自己的需要时,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回应,甚至被惩罚和批评。 这些糟糕的事情,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伤害,还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不可控的感觉。为了抵御这种不可控,我们往往会把这些经历合理化,常见的方式,就是自我归因: 就是因为我不好,才会经历这样的事。 自我归因是一种适应性功能:通过把问题归咎于自己身上,贬低和伤害自己,会让人为完全随机的事件注入意义,让这个事情重新变得可控。 当这种自我归因被反复强化,「我不好」的自我信念就形成了。

【我不配】

这种负面的自我信念,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自尊水平,进而影响我们的应得感:因为我不好,所以我不该得到好东西(好的心情/伴侣朋友/工作/生活环境)。 关于自尊水平和配得感的研究发现,「我不好」的信念会影响一个人方方面面的配得感: 自尊水平较低的受试者,会更愿意让自己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缺乏让自己开心起来的动力,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应该感到更好,悲伤才是属于自己的情绪。 在他们做一件事时,会更倾向预测不太好的结果。 相比于欣赏和夸奖,他们更容易筛选和认同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培根在《习惯论》中写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相信自己配不上好东西的人,会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己的信念,比如拒绝很好的工作机会,在重要面试/考试之前拖延、迟到、直接放弃,用各种理由待在一段消耗性的关系/工作里。 而这又进一步巩固了自我信念:你看,我就是配不上。新一轮循环又开始了。

当一个人配得感缺失,会连幸福都感到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总是因为别人一句话,一个眼神就开始焦虑,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图片

修行,正是那把能够打开我们心结、唤醒我们配得感的钥匙。通过修行,我们得以涵养身心,获得强健的体魄。这份健康,不仅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石,更是我们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保证。

修行还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如何以慈悲之心去对待每一个生命。这种慈悲与善良,让我们的光芒照耀到了更多人的心中,也让我们收获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与尊重。这些赞誉与尊重,如同温暖的阳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配得感愈发强烈。

当我们意识到,通过修行我们不仅能够改善自己的身体与心灵,还能够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光与希望时,我们的修行信心便会愈发坚定。我们开始相信,自己值得拥有这一切的美好。这种信念,让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我们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如果我们改变思维方式,比如别人待我好,是因为我本身很好,有人爱我,是因为我值得被爱,当我们拥有了强烈的配得感来辅助修行时,我们的修行之路便会更加顺畅、更加光明。因为我们会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更加努力地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同时,我们也会更加开放地接纳自己和这个世界,看到生活中的繁花似锦,活出更加快意的人生。                                                                      

文字整理/杨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