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祖修真传奇③:我有秘法相传,但你要先发誓
或许冥冥之中,师徒缘分早已注定,过往种种皆为入道考验,砥砺前行只为此刻相逢。但从过程来看,萨祖确实因至诚求道,才感动三位真师传法。
《雷说》记载,萨祖“诚感天地,悯其勤劳”,所以“得遇真师”。既称真师,自然是有真本领的,不仅洞察到萨祖“骨相合仙”,还知他“子名仙籍”(萨祖的名字记录在仙人名册上),是当之无愧的天选之人,故而决定“以诸阶大法,罄竭相传”。
虽说要罄竭相传,却是有前提的——要先立重誓。
因为真师即将传给萨祖的,不止道法,还有法脉。
如果说道法是火焰,法脉就是火种,不仅关系着门派兴衰,甚至还关系到天下苍生。得授真传,即可开启修真之门,踏上得道成仙之路,但也意味着从此任重道远,必须肩负起弘道济世的责任与使命,再也不能独善其身。
所以真师没有立即传法,而是命萨祖“子当长跪,重作誓言”。这个誓言确实很重,令人不敢丝毫懈怠——“稍背盟誓,风刀考身,虽悔何追”。但和萨祖重于泰山的求道之心相比,轻如鸿毛。
重誓的背后,其实是殷切嘱托,也是修真指南。到底是什么事呢?
第一,子当利物济人,积功累行,庶得诸天拥护,魔王保迎,易于成就。
(指明了成就大道的捷径)
古人云“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有德者,人敬之,鬼神亦佑之。
在天道法则下,存善念、行善举,必将获得相应的福报。修行之人则有所不同,若以得道成仙为目标,只做善人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广积功德。
功德这个概念,如同筛选神仙的“硬指标”,不达标者休想混进天界,其中又暗藏玄机:做善事并不能直接兑换成功德。只因功德源于自性本心,是自然而然的上善境界,一旦有功利心、着功德相,反倒没什么功德了。
虽说不可执着于功德,积累功德亦有法门,古圣总结为“利物济人”。依此法门修行不辍,即可感召神魔护持,精进道业,修炼到心性与德行无限接近神明,时刻“以合于大道之心,行利益众生之事”时,才是真功德,才有资格成为神仙。
所谓积功德,本质是一个内在修炼的过程,看似在度人,更是在度己。
因此真师告诫萨祖,必须到红尘道场中利物济人,积功累行,这样可得“诸天拥护,魔王保迎”,易于修行有成。一旦德行有亏,必遭神魔厌弃,必将自毁前程。
萨祖谨记在心,知行合一。此后巡游天下,遍行救济,度人无数,不求功名利禄,只待功行圆满。“施财合药济群生,积行累功修至道”,是萨祖的修行理念,也是萨祖的成道秘诀。
第二,人人有分,个个有缘,不可重于隐藏,又戒轻于付授。后有学道之士,用心果而信心深者,方可依戒传授,同证无上神仙之果。
(这是对传法的规定)
道门传法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历来法不轻传、非人不传。
更何况,萨祖学的法,可不是普通法术,而是天师世家的诸阶大法,当然也包括可以成为神仙的修真之法。这样的法脉,对传人要求非常高,千百年来从未普传。
但也不能不传。要知道,道法真正的源头在于神明,神明慈悲传法,根本目的是引领世人走出轮回,回归大道,可以说道法是神明赐予世人共同的宝藏。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含道性,皆与大道有缘,传法者不应将道法视为私有,更不能刻意隐藏不传。
可惜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实与理论总是有差距,神明的初衷屡屡被辜负。世人往往只贪恋眼前繁华,弃大道而不顾。纵然学道者多如牛毛,找到“用心果而信心深”的弟子又谈何容易。
世上最复杂最善变的,莫过于人心,以萨祖之心性,尚且要历经诸多考验才得授真传。因此真师定下规矩,即便找到传人,也要依戒传授,以盟誓与戒律约束弟子坚定道心,持之以恒。
后来很多年里,萨祖一直方方阐教,处处开坛,广开接引之门。如同恩师当年一样,遇到当传之人,必定倾囊相授。宋代以来,萨祖法脉代代相传,人才辈出,至今仍在道济群生,不负真师所托。
最后,真师又特意叮嘱:本门道法简要而独特,用心学好这个就足够了,没必要去遍参广览,因为——“大道通玄处,不在三千六百门”(其它三千六百法门都没有通达修真本原)。
言外之意:要有传承自信,我们的法就是最好的!
文字整理/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