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三国,中医学史上第一次大发展

时间:2024-11-1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661

中医药作为华夏民族的瑰宝,历经几千年,在历史的洪流中,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继续介绍中医学科历史奠基期,从战国、秦、两汉、直至三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65年),医学四大经典相继出世,系统性医学理论基本完善,中医学科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

任何行业的发展,很依赖于外部大环境,不仅仅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去孕育。人类对于健康的需求,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那就得看第二个条件了。

进入战国时代,我国逐渐由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相较于前代,铁质农具出现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文化得以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化,民众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使得医学有了发展条件。

这一时期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对中医学产生深远影响。随着西周天子没落,许多掌管学术典籍的高级知识分子散落到诸侯国中。东周战国三大文化中心齐鲁、楚国、宋国,相继创立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学派。

再后来齐国创办稷下学宫,简直是王炸中的王炸。稷下学宫虽然以黄老之学为官学,但是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各个学派。学者们在学宫里互相争辩、诘难、吸收,百余年间,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极其宽松的政治环境与经济基础,也成就了中华璀璨的思想文化。其中的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学说,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尤为突出。

图片

春秋时期,教育与医疗基本集中在天子住所附近,属于贵族特权的一部分。官医是当时水平较高的医生,负责为王侯、贵族治病。到了战国时期,权力分散,官医开始在诸侯君王之间流动,还有大量侍医(随侍君王的医生)、官医的助手等不断被培养出来。

此时,民间高手也开始在各诸侯国崭露头角,佼佼者如长桑君、扁鹊等。民间医生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民间医学传承方式开始以师徒、家族传承为主。后来虽然秦朝“焚书坑儒”,其中不包括农书、医书,也使得大量医学书籍得以有机会流传后世。

经济发展,战乱,前期文化运动,再加上人才流入,间接推动医学发展几百年。这局面,感觉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本号之前介绍的宋金元时期,医学第二次爆发也是这样发生的!

在这几百年里,有四部医学经典著作相继问世,坚实地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史称“医书之祖”。《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秦汉时期凡立医学之说,必托古之神农、黄帝,所以《黄帝内经》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众多医家思想理念以及临床实践之集合。上篇《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下篇《灵枢》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内经》地位超然,不仅仅是一部形成中医理论范式的医书,包含天文地理、伦理哲学、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可以说包罗万象,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难”是指代疑问难点的意思,“经”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从书名上看,可以确定成书晚于《黄帝内经》。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是,《难经》成书于东汉,作者托古于扁鹊。《难经》以答疑的形式,讨论81个问题,又称《八十一难》。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疑难疾病、穴位、针法等等。《难经》虽然篇幅较短,但是确创造性提出许多理论和方法,譬如寸口切脉法,奇经八脉、补母泻子等等,对后世医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图片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很明显,又是一部托古之作。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有的说成于战国,有的说成于秦汉,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大约在东汉集结成书。全书记载365中药物,包含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依据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因为大部分是植物药材,加之借神农尝百草典故,所以用“神农本草”为名。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本经》提出药物组合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沿用至今的创新性理论。

《伤寒杂病论》是作者与成书时间最无争议的一部著作。作者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后代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经历了各种奇遇。张仲景去世后,其著作渐渐亡失,只有各种抄本片段。在晋朝,一个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偶然间读到这本著作的残篇,奉为奇书。于是全力搜集各种抄本,找全了伤寒的部分,整理后命名为《伤寒论》。在当时世人以为,《伤寒杂病论》杂病部分遗失了,只有《伤寒论》逐渐在历代医家中流传开来。再到了宋朝,又一位大夫在国家图书馆里发现被虫蛀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与《伤寒论》很相似,但有一部分内容是论述杂病,当时几位名医奉旨校订《伤寒论》,考证《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作者也是张仲景,于是更名《金匮要略》出刊。大致可以说《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起来,就是《伤寒杂病论》了。两本书共记载药方269个,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也因此,仲景方被奉为“众方之祖”。其中“六经辨证”之法,被延续运用千年之久。

除了以上介绍的医学、药学理论知识著作,临床实践方式方法齐备也至关重要。

战国秦越人(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扁鹊精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等,已经开始运用砭石、针灸、按摩、汤药、热敷等等方法,被后人誉为“医祖”。

《黄帝内经》所记载的黄帝九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显然,当时针灸手段发展到一定高度,各种形状、用途各异的针具,据情选用,方可去病。当然,如今当代九针又有新的增减创新。

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造“麻沸散”,开创了外科手术麻醉先河。

……

直到这个时候,中医学虽然与巫渐渐分离,但是与同源的道依然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古之大医者,几乎都是修道者。如扁鹊以外丹开天眼,“尽见五脏症结”;张仲景勤于修道,精于预测;华佗也有如同扁鹊一般的透视眼,才能大胆做外科手术。在上述四部经典中,阴阳、五行、经络等等知识,既是治病理论,也是修行理论。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