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隋唐,中医史上发展期的那些事(上)
中医药作为华夏民族的瑰宝,历经几千年,在历史的洪流中,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之前,我们介绍了中医历史进程中的奠基期,故事推进到了三国末年,医学四大经典相继出世。接下来,中医学进入一段比较平稳向上的发展时期,时间跨越了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直至北宋初年,大约是公元265——公元960年。
这一时期的中医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理论体系不断充实,专项医学、药学专著相继涌现;以方剂为主的实用经验不断夯实,细分学科日趋成熟。
2、政府开始主持部分医疗工作,关注百姓医疗条件,深度参与推动医疗体系架构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晋升。部分医学人才培养开始进入专业化、职业化培养模式。
3、自唐朝开始,中医作为当时世界先进文化与先进技术,开始对外传播,在各民族、国内外交流中也促进自身发展。
本文首先介绍第一个特点的主要内容。
王叔和:
魏晋医学家。王叔和第一大贡献,就是依靠太医院的便利,搜集整理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各种抄本残章,整理出了《伤寒论》传世。除此之外,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研究,在吸收前人脉学理论的基础上,完成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脉经》总结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并加以发展,总结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皇甫谧:
魏晋医学家,针灸鼻祖。皇甫谧出身名门望族,但是少年贪玩,二十岁才开始认真读书,天赋让他在文学上取得颇高的成就。四十岁时患了风痹病,病痛让他又爱上了医书,尤其是针灸学。他研读《素问》、《灵枢》、《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等等,通过自身体会,辨清人体经络穴位,写了我国第一部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该书详细记载600多个穴位,对位置、主治、针灸方法、禁忌等等一一进行阐述,并纠正从前谬误。《针灸甲乙经》在唐朝,是太医署指定教材,并且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家,国际声誉极高。
葛洪:
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精通医药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提出“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仙药》中,记录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为照顾世人贫苦,方子所列药物大多易得不贵。
刘涓子,南北朝人,是一个出色的军医,随南朝宋武帝刘裕北征。著述《刘涓子鬼遗方》,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此书还有两种称呼,一是《神仙遗论》,二是《痈疽方》。《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可以说是一部痈疽证的专著。除了痈疽,还涉及金疮、淤血、止痛止血、取箭镞等,确实都是涉及军医业务范畴内容哈。
陶弘景:
南朝著名道士,人称“山中宰相”。他在医学上成就极高,著作颇多。陶弘景增补完善葛洪《肘后方》,取名《补缺肘后百一方》;还著有《效验施用药方》、《服食草木杂药法》、《集药诀》等等;对《神农本草经》进行整理,挑选出三百六十五种新品种附入《神农本草经》,在原书品类数量上翻了一倍,编成《本草经集注》。
雷敩 [xiào],南朝著名药物学家。其最著名的是《雷公炮炙论》三卷,部分制药方法,到今天还在被使用。《雷公炮炙论》主要内容是药物的加工、炮制。药物加工涉及取材、粉碎、清洗、干燥等步骤,药物炮制则在粉碎清洗之后,进一步进行深加工,从而改变药性,大致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等。《雷公炮炙论》对后世影响极大,以至于后代制剂书籍,往往冠以“雷公”二字,或为托古,或为沿袭,但是都反映对雷氏制药之法的尊崇。
孙思邈:
可以说是唐朝贡献最大的道医了。“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明堂针灸图》等著作,为时人、后人、乃至国内外推崇备至。他的医学贡献,不是一两段文字能概括的,幸而本号许多篇文章,或涉及、或详细讲述过。孙思邈在分支学科,倡导设立妇科、儿科;在实用经验上,提出复方治病,针药兼用等……私以为,孙思邈在医疗技术上,已然巅峰,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向后世历代医者提出了医疗行业崇高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医精诚。“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待病人“皆如至尊”,孙思邈身体力行,执行了自己的道家医德理念,开创了中国医德思想。李世民称赞其“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当之无愧。
孟诜:
是“药王”孙思邈的弟子中较突出的一位,其在食疗上进行过深入研究。孟诜关于食疗的著作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各三卷。书中食疗验方,主要源于日常生活,包含时蔬瓜果、水米谷稻、以及一些动物脏器。他还发明了最早的代茶饮。孟诜的食疗著作,与现代营养学几乎一致,被后世誉为食疗鼻祖。
王冰:
唐代道医,曾跟随孟诜学习,得孙思邈真传。王冰在医学上贡献多多,创造性的有,将运气学说引入医学中,王冰注释《黄帝内经·素问》,补入《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为后世中医运气学说之本,王冰也为《黄帝内经》的后续传承做出了极大贡献。
蔺道人:
资料不多,但是所著《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蔺道人是一位骨科专家,不仅仅有常规的骨折脱臼、复位、牵引等治疗方法,还有复杂的外科手术,外用、内服药物等等。
《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作者不可拷,推断作者集合了唐代以前诸家关于胎儿产妇的论述,收集民间验方,再加上自己个人经验,编撰成书。
《颅囟经》,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是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又名《师巫颅囟经》,作者托古于周穆王时期的“师巫”。推断成文时间,应该是唐末。
……
除了以上所列名医以及医学著作,这个时期其他还有许多贡献颇多的医者,如王焘《外台秘要》、吐蕃名医元丹贡布《四部医典》、陈藏器《本草拾遗》……因本文主要围绕在中医学在专业细分领域的成就阐述,不一一列举。
在下篇中,我们继续了解这段时间里,政府在中医领域里做的工作,以及国内外交流情况。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