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平衡竟然是治疗心理疾病的基础?

时间:2024-12-0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69

在中医心理学中,心理疾病的治疗原则强调阴阳平衡,这是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的核心思想。阴阳理论是中医哲学的基础之一,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方面。阴阳失去平衡协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对此加以调制即为调整阴阳。

一、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理与生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理疾病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往往伴随着生理功能的紊乱。因此,治疗心理疾病需要从整体出发,既要关注心理状态,也要调整生理功能,而阴阳平衡是这一整体观念的核心。

阴阳平衡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情绪稳定、生理功能正常、睡眠质量高、体力增强、食欲和精力都旺盛。阴阳平衡不仅体现在心理层面,还体现在整体健康状态。比如生活质量、幸福感、配得感很高的人,多半为阴阳平衡的例子。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这句话强调了阴阳平衡对于精神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图片

二、阴阳失衡具体表现在心理疾病上有哪些症状

在中医心理学中,阴阳失衡可以导致多种心理和生理症状,不仅影响情绪状态,还会反映在身体的各个系统中。

1.阴虚阳亢

表现在情绪方面易怒、烦躁、焦虑不安、情绪波动大;睡眠方面容易失眠、多梦、易醒。另常伴有面红目赤、口干舌燥、手足心热、便秘、尿黄、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常见心理疾病为焦虑症、躁狂症、更年期综合征。

2.阳虚阴盛

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冷漠、缺乏动力;嗜睡、多梦、睡眠浅;大部分患者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疲劳无力、食欲不振、性欲减退。

常见心理疾病为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

3.阴阳两虚

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疲劳、缺乏活力;也常伴有失眠或多梦、睡眠质量差等问题;生理方面多有脸色萎黄、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四肢无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性功能减退等现象。

常见心理疾病为慢性抑郁症、焦虑抑郁混合状态、亚健康状态。

4.阴阳偏胜

表现为情绪很极端,如极度兴奋或极度低落;此类患者较易有睡眠障碍、身体某一方面的功能异常突出,如心悸、汗出、腹泻或便秘。且身体和心理症状交替出现,难以稳定。

常见心理疾病:双相情感障碍、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

图片

三、调整阴阳平衡的具体方法

情志调养:通过调整情绪状态来恢复阴阳平衡。例如,通过劝说开导法、行为开导法和语言疏导法来调整负面情绪,树立积极心态。

饮食调理:根据各人的体质和病情,开具具有调和阴阳作用的食疗方。例如,阴虚者宜滋阴,阳虚者宜温阳。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或艾灸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例如,针刺太溪穴可以滋阴,针刺关元穴可以温阳。

草药治疗:根据各人的体质和病情,开具具有调和阴阳作用的中药方剂。例如,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阳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

生活方式调整:通过调整作息、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以促进阴阳平衡。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不过在调整的时候,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比如清代名医叶天士,就常从阴阳二纲立论,他观察到“诵读吟咏,身虽静坐,而心神常动,凡五志之动皆阳,阳冒无制”。也就是说,人在静坐着诵读吟咏之时,心神也常常处于活跃状态。叶天士认为,这种劳心动摇会导致阴气受损,从而出现阴阳失衡。他对劳心动摇受损的患者,常采用育阴养阳的方法进行治疗。叶天士的这一观点强调了在治疗心身疾病时,不仅要调和阴阳,还要注意个体阴阳禀赋的偏盛性。

阴阳整体论贯穿于中医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分而言之,阴阳有无穷的层次。合而观之,心身一体理论就是阴阳整体论。换句话说,人的精神是以阴阳为基础的,因此治疗心身疾病必须在调整阴阳的基础上调节神志方能奏效。就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写治疗百合病,明确提出“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可见调节阴阳是治疗心身疾病的根本大法。

运用阴阳学说以指导治疗原则的确定,其最终目的在于选择有针对性的调整阴阳的措施,以使阴阳失调的异常情况复归于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调整阴阳其实就是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心身阴阳的相对平衡。

文字整理/华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