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何说医易同源?

时间:2024-12-09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631

中医与易的关系,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医易》中有详细的阐述:“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通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一、医易同源的内涵

虽然中医与易的研究对象虽有不同,但本质上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却相同。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周易》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据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来理解和推测人事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中医则是用共通的理论推测人体与疾病的本质和变化规律,从而指导医学方向。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故称“医易同源”。

可见,天人相应,医易同源,是因为它们均建立在以阴阳变化为规律的哲学观点基础之上。但二者毕竟有所不同,其差异主要呈现在阴阳变化的广度、深度及层面上,所以张景岳才感叹“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图片

二、医易同源在医学中的具体运用

说到医易同源,不仅仅是指二者有共同的哲学源头,更重要的是指,《周易》中蕴含的哲学原理、象数思维、方法论等对中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是“取象比类”。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就是《易经》在医学领域中实际运用的典范,贯穿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之中。

《周易·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古代医者通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自然属性,类推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行具有“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的特点,通过“取象比类”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嗣汉天师府道医研究院推广的《象法预测学》,也是典型的医易同源的技法之一。将中医脉诊与易学数术理论模型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精准、易学的象法预测体系。通过脉诊时手中象的显现,可以直读象意,既具备传统预测学的运筹占算功能,又能够用于诊断疾病,抛开表象,查明根源,可谓大道至简。

若能掌握的易的本原理及其运用技巧,对中医的理解也会因视野的开阔而有更深刻的认识。毕竟医学是实践科学,中医临证也不是格式化的操作。而是通过对病、证、方、药、针、灸等的深入了解,用医者的智慧对方、药、针、灸等方法的组合运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图片

三、医易同源在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易学与中医在漫长的发展中不断互动,历代名医的医学著作,都有易学的的具体运用。

比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受到六爻与易数的影响,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论及易医关系,李东垣《脾胃论》中以易论脾胃,更不用说到了明清时代的张景岳、李时珍、吴鞠通等大医,都有自己的医易名篇。

因此,药王孙思邈才有这样的感叹:“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可见,易在中医领域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都有史可鉴。易与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