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中医学的传统延续与创新
中医药作为华夏民族的瑰宝,历经几千年,在历史的洪流中,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在之前介绍了中医学发历程,上古到春秋的萌芽,战国到三国的以四大医学经典为基础的奠基,魏晋隋唐的实用经验发展,宋金元的新学肇兴。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明清时期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医传统的延续与创新的概况。
一、命门养生理论
明清时期,受到儒家孝道的影响,被视为“小儒”的中医,是履行孝悌的重要方式。因此,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在理论上、实践上均有重大发展。
养生领域里,以张景岳为代表,认为养生重在命门,实质是养真阳、元气。因明代河间(寒凉派)、丹溪(滋阴派)在医学界占统治地位,门户之分也使得部分医生偏执一方,滥用寒凉药物,导致伤脾寒胃成为时弊。
加上明中期之后,一直到清朝中期,大气候处于“小冰河”时期,化火论、阳有余阴不足等,在前朝十分实用的理论渐渐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此背景下,李东桓的补土派理论再一次被重视,张景岳等人在脾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肾与命门之间的关系,强调脾胃和肾对生命的主宰作用,由此产生了新的医学流派:温补派。
张景岳被时人赞誉“仲景之后,千古一人”,其贡献不仅仅在养生理论上。张景岳研习三十多年《黄帝内经》,因隔代久远,许多知识点当时人又看不懂了,于是再次注解《素问》《灵枢》,命名为《类经》。《类经》集前人精华,加上自己的见解,画图注释,方便后世学习。还有《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
二、本草纲目
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编写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出生于医学世家,虽然在父亲的要求下,多次参加科考,但次次名落孙山,于是他开开心心地回到了热衷的医学领域。李时珍因医术高超,一度被举荐到太医院。四年后觉得自身医学受限于帝王之家,无法发挥更大的用处,辞官回到民间行医。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中,发现古代草本书籍存在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撰一部本草书籍。李时珍真正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编辑《本草纲目》过程中,他参考了800多部书籍,足迹遍布许多名山大川,可谓“搜罗百氏”“采访四方”。李时珍耗费二十七年完成初稿,又花十余年进行三次修正,在其父亲、儿子、徒弟的共同协助下,前后共耗时四十年,终于完成这一部药学巨著。
《本草纲目》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等16部,60类,注明药物的历史、形态、功能、方剂等,是16世纪为止全世界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药学著作。
李时珍除了著《本草纲目》,还著作了诸如《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等,可惜遗佚颇多,现今能完整查阅的仅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
三、温病学
明清的传染病学理论趋于成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吴有性
《瘟疫论》、叶天士《温热论》、薛雪《湿热条辨》、吴瑭《温病条辨》、王士雄《温热经纬》《霍乱论》等等。
温病学派在明朝末年以后,南方地区逐渐兴起。明末虽然依然处于小冰河时期,但是气候开始出现拐点,逐渐升温,一直升到现在。南方地区率先感受到大环境的变化,水多湿热,加上江浙地带经济发达人员流动性大,进一步刺激传染病发生。
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提出,“瘟疫”是因为“感天地之疫气”,又称之为“戾气”,在外感病领域,突破了前人对病因的认识。叶天士承前启后,创立营、卫、气、血理论,夯实温病学理论基础。吴瑭创立三焦辨证,总结温病治疗原则,使得温病学进一步发展。
营卫气血理论,和三焦理论,其实都是在阐述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卫气营血是疾病由表及里的变化,三焦理论是疾病从呼吸道开始由上往下的发展过程。
温病学派在中医外感疾病领域,除了伤寒论体系,增添了温病体系,开创中国传染病先河,在清朝创造出种痘这种极有效预防措施。
四、医学丛书
明清时期的文化有一个特点,官方开始组织编撰大型图书,进入了古典文化总结时期。典型的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在医学上,同样编撰了门类繁多的医学全书、丛书、经典注释等等。
《永乐大典》(建国后搜集版本)里包含31卷医学内容,保存了133部医学著作。
明代徐春甫编辑《古今医统大全》,全书共100卷,介绍了270多位名医的传略,辑录230余部医书,是著名的中医全书。
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是属于这一类。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是著名的临床医学丛书。
清朝《四库全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之前的全部重要古籍。
清朝陈梦雷等人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清朝吴谦等著《医宗金鉴》,后来是太医院的中医学教科书。
……
虽然明清两朝,医学主流在儒家,甚至中医被称之为“小儒”,但是也不代表道医彻底退出舞台。作为有着核心传承的道家医学,依然有条不紊的按照师徒、家族的方式,代代相传,始终为中华民族保存着珍贵的核心文化资产,等待时机再一次绽放光彩。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