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箓、咒的本原
熟悉道教文化的朋友都知道,符、箓、咒是道教修行中的重要元素,《明史·方伎传》谓正一道士“专恃符策,祈雨驱鬼”,这也成为了正一派的最大特色。随着正一派与全真派的发展和相互借鉴,符、箓、咒逐步广泛运用于各门派法脉之中。
符,原并非为道教所创造,汉朝之前就有铜符、虎符等作为信物之用,后在道教慢慢演化为画在纸上的象形文字或图形,用以传达上天之“符命”。《太平经》卷一一四说:“是生神之愿,辄有符传,以为信行。”
箓,又名策,相当于证明道士身份的文书。箓牒上绘有等级不同的神灵星宿天兵等并配有咒语。《洞玄灵宝课中法》说:“箓者戒箓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
咒,为道教所常用,是通过念诵有一定韵律的短语以召使鬼神,来源于先秦的“咒禁”。《太平经·神祝文诀第七十五》说:“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咒在传统医学之应用又称祝由,云梦秦简《日书》、马王堆帛书《五十病方》及《淮南万毕术》等都有关于祝由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谓:“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道法中的符、箓、咒为何在运用中能够发挥出相应作用的呢?从根本上说,其理论根源于“气一元论”(备注:道教经典中“气”与“炁”时常是通用的)。道教认为天地万物本原均为“气”,而符、箓、咒的作用在于调动气的运行,既然万物本原相同,那么通过符、箓、咒的运用就能够对事物发展变化产生相应的影响。
符、箓为炁之所化
道教典籍认为,符箓是天地开辟之先,聚气成文而来的,所以是真文玉字,可沟通神灵、运使阴阳。《正一修正略仪》说:“夫神符宝箓其出自然,故于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浑茫之际,空中自结飞玄妙气,成龙箓之章,乃元始神尊化灵应气然也。是以生天立地,万化明分,皆因道气与灵文也。”不仅符箓为炁之所化,而且符箓对外界事物产生一定影响,也是作用于其炁为原理的。《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说法箓是“征灵召气,制御山川,涤荡气秽,章奏传驿。”《灵宝玉鉴》卷一“八明”把符箓之效归为气之作用:“当明灵宝者,即元始祖炁。其初溟津大梵真炁,自无而有,一切有象有形,皆由是气而生成,所谓成象成形者,又各有是气也。亦儒家所谓一物一太极也。故人受中以生,则亦各有是气焉。祖之为言先吾父母而生者也。于我身求之,则父母未生之前,此气在何处。我身内之父母,复是何物。我由而生,所谓无相之我,又在何处。当如此究竟,然后入无出有,与道合真。”又说:“盖法官所有诸法之将吏悉召之,以佐助行持。唯当存自己灵宝祖气以为之主,次则中理五气混合百神,存召役遣无所不可。”
咒语为引炁用炁媒介
道教中有些咒语内容本身就是对道法欲达之目标的描述,以助施法者发挥以意引气的作用。有的咒语本身就是在观想气化,如《坐炼咒》:“神默默,炁绵绵。存赤炁,在丹元。透泥丸,上冲天。布金桥,现七元。魁神降,亦然旋。溷为一,秘号悬。恍惚间,自然缠。急急吸,款款喊。纳元宫,真火煎。再提起,印堂前。金光现,照无边。飞剑诀,莫留连。金光裂,将吏全。行持处,要在专。急急如律令。”有的咒语是深奥文字,或为梵文,读之不知其意,对此《太极祭炼内法仪略》卷中说:“一切诸经诸咒,太上不得已以言语示人,欲人人透言语之旨,超乎万象之表,而见虚无自然之道,一滞于言语下士也。”《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三说:“仙经佛典,慈心救世,更为咒语,使诵者不解其辞,无意义可味,无文理可思,用以拔其孽识,驱除杂念,洗心之妙法也。”
运用符、箓、咒有特殊要求
道教在运用符、箓、咒时都有各种明确要求,以达成对炁的凝聚。《先天雷晶隐书》说:“法中之要,非专于符,非泥于咒。以我之气,合彼之气;以我之灵,合彼之灵,此之谓也。天之斗,天也,非我之斗也。地之斗,地也,非我之斗也。然罡乃斗之煞,在于尾。以天地之斗,随月而转,罡亦如是。然我之斗,我之罡,我之煞,在于何也。须明我之斗,我之罡,我之煞,无所不验,无所不通也。”也就是说,书符最重要的不是符咒本身,而是对气的调动。《书符口诀》说:“吾之心与笔俱运,吾之气与咒俱转。恍惚之间,如见雷神奔走云雾,号令风霆,万神听令。如此行用,安若泰山。苟不如之,良由不能聚精会神感召之妙也。咒气罡诀抑其末事,道岂在是哉,法岂在是哉?”
道教行法时多要配合掐诀。雷法祖师萨守坚所著《雷说》中对诀法的子、午、卯、酉用炁机理做了论述,“夫二炁五行,萃于人之人身,非通道者不足以语法也。且如肝气通左目,诀用卯文,取东炁行事;心气通口,诀用午文,取南炁行事;脾气通鼻,诀用中指中文,取中炁行事;肺气通右目,诀用酉文,取西炁行事;肾气通耳,诀用子文,取北炁行事。会此之道,参此之理,则二然不在二然,而在吾身,五行不在五行,亦在吾身。吹而为风,运而为雷,嘘而为云,呵而为雨,千变万化,千态万状,种种皆心内物。”
综上所述,道教符、箓、咒运用的关键在于调动精气神,引动先天之炁,正如《雷霆玄论》所言:“以此书箓符章,必先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炁,合彼之炁。精以御神,神以御炁,炁以御符,符以御灵。此作而彼应,此感而彼灵。初不劳乎苦志存想,亦不劳乎费力作用。但不过行一炁于先天,运元神于自己。灵者从其自灵,不必问其所以灵,应者从其自应,不必问其所以应。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只有加强内修,才能有望窥得道法运用、存乎一心的妙境!
文字整理/华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