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当中,有一本经名为《孙真人摄养论》,又名《孙真人摄生论》,经中详细记载了一年十二个月当中五脏之气的盛衰变化,事无巨细地写了哪天要洗澡、哪天不吃鱼,哪天宜出门、哪天宜拔掉几根白头发。这本经书在如今看依然是有趣,作者孙真人,就是唐代大名鼎鼎的药王孙思邈。孙真人活到140余岁,如此长寿,他给的经验自然是值得学习的。“摄养“也就是摄取给养,吃什么、不吃什么、如何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全真气,孙真人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六月肝气微,脾脏独王。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补肝助肾,益筋骨,慎东风,犯之令人手足瘫痪。勿用冷水浸手足。”7月10日为六月初一,月建已然进入“未”月。此月为长夏之月,一年四季中,此月五行属于土中之土,脾脏之气最盛,故孙真人言“独王”,也就是独旺之意。土盛则木不能克,肝气微弱,因此要扶助肝气,免其受伤。补肝应当助肾,调水涵木,所以饮食上,要减少苦味食物,例如羊肉、苦瓜、苦菜等,而相应口味增咸。同时不要吃肥甘厚腻之物,减轻肝肾负担。通过补肝益肾和相应的锻炼,来增益筋骨之气力,运动之后,避免东方来的风,季风、过堂风,乃至风扇和空调,如果是从东侧来风,都应当注意避开。此月如果受到东风之邪气,容易令人手足瘫痪。长夏湿热,虽然热,但是也不能以冷水浸泡手足,天热汗毛打开、关节舒张,寒湿之气会直接侵入关节之中,形成风湿。古代的五菜是指葵、韭、藿、薤、葱。《灵枢·五味》说:“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葵为甘味,六月脾脏已经足够旺,不可再增甘味补脾,过旺则废,运化不掉则成水癖。茱萸在古时以药用为主,主要是指的山萸肉,去除去杂质和残留果核的部分。山茱萸性味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可以补益肝肾,收涩固脱。药效主治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等。但此物不宜在六月食用,会使人气机壅滞。“此月六日,宜斋戒、沐浴,吉。其日又宜起土兴工。二十四日宜拔白发,其日忌远行。二十七日宜沐浴,念静思真,施阴骘事吉。”六月初六被认为是宜斋戒沐浴的好日子,当日破土动工也是吉日。六月二十四日将生出的白发拔掉,而不要出门。六月二十七日应当在家中安心静静反思,或者做积阴德的事情。《文昌帝君阴骘文》中所描述的能够积阴德的事情,主要就是利物利人,敬老爱幼,怜悯贫者,施人恩惠等,概括起来即是:多行善举,帮助他人。六月需要补肝助肾,在这里提供两组穴位,可辅助以下穴位进行按摩。1、补肾:命门、肾俞、太溪、神阙、关元、气海、三阴交、复溜。2、护肝:肝俞、太冲、行间、内关、足三里、期门、章门、阳陵泉。以上穴位,可以取2-4个,每穴按揉300-500次,最佳时间在晨起、睡前,可以早晚各揉一组。饮食、起居、行为、情绪,《孙真人摄养论》从这四方面给予建议,让人获益良多。而道医也有人人可以学会的点穴方法,辅助养生,可以更好地实现脏腑功能的调节,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体会到养生之益。
(文/华娜 编辑/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