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当归补血汤

时间:2024-12-2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853

当归补血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补益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黄芪、当归组成。

当归补血汤的出处

本方首见于金代《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暑伤胃气论”,原文记载为“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若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黄芪(一两)、当归(酒洗,二钱)。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当归补血汤方虽简单,仅由黄芪和当归组成,但却是一首传承了千年的补气生血经典名方。此处需注意的是,黄芪与当归二者配伍比例是5:1。

后世本草对此方进行了收录与传承,历代医家也对当归补血汤主治多有拓新,其功能主治范围由内科扩展至外科、口腔科、儿科及妇产科等。

图片

当归补血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有补气生血之功效,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症见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且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血虚阳浮发热证多由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因此治疗方法应以补气生血为主。

当归味厚而辛,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黄芪味甘可补气。而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一则寓为阳生阴长、补气生血,意为有形之血不能自生,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故为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也;二则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须当急固,即阴血亏虚阳气外亡,重用黄芪可益气固表。

这也恰好解释了为何本方重用黄芪却名为补血汤,而不是补气汤。清代《医理真传》中记载“古人称为补血汤者,取阳生阴长之义。余谓气血双补,欲补气者,当倍当归而轻黄芪,从阴以引阳法也;欲补血者,当倍黄芪而轻当归,从阳以引阴法也。此方倍黄芪,故名补血汤”。 

综上,当归补血汤证其本在血虚,宜补血为要,因而加倍使用黄芪为“从阳以引阴法”。方中重用黄芪为君,以滋生化之源,当归为臣养血合营,君臣合用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诸证自除。

本方药少力专,对于血虚发热症状,有益气养血而退热之效;对于疮疡溃后久不愈合,有扶正固本、托里排毒之效。

图片

当归补血汤的应用

《内外伤辨惑论》原文记载其“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后世医家又将其主治病症拓展出疮溃后气血俱虚、口舌生疮气血两虚、血虚至夜发热、血脱烦躁等。

加减化裁使用:妇女经期或产后感冒致发热头痛者,原方加葱白、豆豉、生姜、大枣以疏风解表;若疮疡久溃不愈,气血两虚而又余毒未尽者,原方加金银花、甘草以清热解毒;若血虚气弱出血不止者,原方加煅龙骨、阿胶、山茱萸以固涩止血。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当归补血汤主要被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如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妊娠贫血、消化道出血、血液透析、白血病、早产儿贫血、骨折术后血虚发热、肿瘤术后贫血等。

其次还可用于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心肌梗死、肾性高血压、肾衰、慢性肾病、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发热、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十二指肠溃疡、荨麻疹等病症。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