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三因制宜的治疗心理疾病

时间:2024-12-3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38

“人以天地之气生”意味着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中阴阳之气的动态变化与人体紧密相连,从而人的生命活动、疾病变化无疑会受到诸如季节更替、气候规律、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影响。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社会地位、心理特质等个人差异,同样对疾病的发生、进展和结果产生影响。

如《素问·方盛衰论》曰:“诊可十全,不失人情。”张介宾对“不失人情”所做的注解云:“不失人情,为医家最一难事,而人情之说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傍人之情,三曰同道人之情。”《素问·疏五过论》强调“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认为临床导致诊治出现重大过失,原因在于“受术不通,人事不明”。提出在切脉和询问姓名时,应考虑男女差异,诊断疾病时必须询问饮食习惯、居住环境、情感状态、忧愁恐惧与喜悦愤怒,以及年龄大小、勇敢或胆怯等因素,才能“审于分部,知病本始”。这里所强调的“不失人情”意味着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掌握患者的自然属性,还要了解其社会心理状态,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性格、饮食偏好、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辨证,合理施治。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依据这些具体因素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即所谓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这也是治疗心理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图片

一、顺应时宜

依据季节气候的规律,确立恰当的治疗方针,称之为“顺应时宜”。这里的“时”既指自然界季节气候的特征,也指年、月、日的时间变化规律。《灵枢·岁露论》中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因此,年月季节、昼夜晨昏等时间因素,不仅影响自然界的气候和物候,也对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注意在不同的天时气候和时间节律下,治疗的适宜与禁忌。

以季节变化为例,由于季节间气候变化显著,对人的生理和病理影响也较大。如夏季炎热,人体阳气旺盛,毛孔张开,容易出汗。而冬季寒冷,人体阴气盛而阳气内敛,毛孔闭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夏应养阳,秋冬应养阴,否则“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多端,若超出了人体适应范围,将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病理变化。因此,《灵枢·四时气》强调“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

从月相变化来看,《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并据此提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的治疗原则,即治疗疾病时需考虑月相的盈亏变化,这一原则在针灸和妇科月经病治疗中尤为重要。

昼夜阴阳变化也影响人体。例如,阴虚午后潮热、湿温午后加重、脾肾阳虚五更泄泻等病症,具有明显的昼夜时相特征,治疗时也应考虑不同时间。针灸中的“子午流注针法”就是根据不同时辰选择特定的经络和穴位,体现了择时治疗的理念。

人与自然紧密相连,这种协调关系称为“天人相应”。人体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相互呼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不断影响人体,人体阴阳必须适应自然,才能保持身心健康。精神情志也应顺应自然,如万物闭藏时,不要扰乱阳气,使精神内守,心境保持宁静。平时应根据四季阴阳消长、寒暑变化、物候转移来调整心身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以达到身心健康。如春季肝气升发,治疗时应顺应这一特性采取相应措施,并注意调节气机,舒畅情志。同时,由于社会变迁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也需重视心身差异及个体对社会的反应状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适应地宜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确立适宜的治疗方针,称为“适应地宜”。不同地区地势高低、气候寒热、水土性质各异。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体质存在差异,生活和工作环境、生活习惯和方式也不同,导致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各异。适应地宜就是考虑这些差异而实施治疗。例如,我国东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阳气易外泄,人们毛孔较疏松;而西北地区气候寒燥,阳气内敛,人们毛孔闭塞。因此,治疗时必须针对不同地域背景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临床上运用适应地宜原则时,常用于不同疾病或同种疾病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治疗方法。《备急千金要方》明确指出:“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可见,地域不同,人体生理存在差异,治疗也不同。地域差异还会导致病证差异,如西北地区高寒,病多寒证,温热剂常用;东南地区炎热多雨,病多温热、湿热,寒凉剂和化湿剂常用。适应地宜原则体现了中医人与自然相通的整体观,强调人必须适应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不同的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个体生理特点,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描述了木、火、土、金、水五种体质类型,并进一步细分为25种亚型。由于不同地理环境和群居特点、生活风俗习惯对个体心理特性形成的影响,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图片

三、针对人宜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言:“了解病人比了解疾病本身更重要。”中医学同样重视医学工作者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患有疾病的“病人”。医学工作者应深入了解病人的社会生活历史、心理行为特征,并在实际工作中将每个患者视为独特的个体,对每个患者的疾病状况和社会心理状况给予同等关注。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社会地位、心理特征等不同特点,确立适宜的治疗方针,称为“针对人宜”。不同患者具有不同的个体特点,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如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指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

(一)年龄

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不同,治疗时应区别对待。

小儿生机旺盛,但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快。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热证多于寒证,实证多于虚证,阳证多于阴证。治疗时需结合实际情况,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

青年期以性成熟为标志,主要完成学业、就业、恋爱、婚姻,进入社会,承担责任,面对竞争。心理病机特点和心身疾病表现与成人不同,治疗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注意心理疗法的应用。

中年期精力充沛,自主能力强。事业有成,家庭建立,心理自信。但中年是多事之秋,心理和经济负担较重,工作劳累,易产生心理问题。治疗上要结合此期心理和生理特点,攻补兼施,劳逸结合,保持精神愉快。

老年期是人生最后一个心身发展期。生理、心理衰退明显,生机减退,气血日衰,脏腑功能衰减,病多表现为虚证,或虚中夹实。治疗上结合老年期生理、心理特点,注意虚证宜补,攻邪慎伤正气,注意调节消极情绪。

(二)性别

男女在生理、病理上各有特点,治疗时也应区别对待。

“女子以肝为先天”。从生理上看,女性属阴,以血为本,经、带、胎、产是其表现形式,病理上易出现经、带、胎、产等疾病及乳房、胞宫之病。心理上,女性偏于感性,多情志病。治疗时应首先调肝。

“男子以肾为先天。”男性属阳,以精气为主,病理上易出现肾精不足的表现,有精室疾患及男性功能障碍等特有病症,如阳痿、早泄等,治疗时需注意祛邪、补肾、调心三结合。

(三)体质人格

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差异,个体体质存在差异,不同体质对病邪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病证表现也不同。因此,在传统治疗原则上,应结合考虑体质人格因素。

三因制宜原则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不同的患者,夹杂着不同的病情所造成的复杂精神情感。患病导致患者心理与平时有显著变化,反过来心理波动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只有全面考虑疾病与天时气候地域环境、患者个体等因素,辨识每位患者的心理特征,才能设计个性化的心理呵护与调适方案,这对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也应是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重心之一。在临床治疗中,需注重患者个体差异,如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和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文字整理/华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