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派知多少?——先秦三世医学简介

时间:2025-01-0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38

古往今来,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出现各种流派,从先秦的三世医学,到后来的金元的四大家,再到如今总结的八大流派、十二大流派……2017年中医药管理局推出“首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名单”,有64家中医流派成为国家认可的中医流派。

中医门派越分越多,充分展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促进中医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分门别派的本质,源于各家核心病因病机思想、治疗法则的运用。

本篇首先介绍先秦三世医学。

需要说明的是,北宋之前,医学门户之分并不明显,相互多有借鉴、融合、渗透,流派的名称,其实也是为了后人方便总结归纳而已。

“三世医学”这一说法来源,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是《礼记·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唐代经学家、易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解是:“君有疾饮药,至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若不习此三世之书,不得服食其药。”

孔颖达对此的观点是很清晰的,最好的医生,必须通晓以上三本医学书籍:《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否则这个人开的药喝不得。

图片

近代医学家谢观是这样说的:“此盖中国医学最声之派别也。其书之传于后世者,若《灵枢》则《黄帝针灸》一派也,若《本经》则《神农本草》一派也,若《难经》则《素女脉诀》一派也。其师承派别可以推见者,华元化为《黄帝针灸》一派,张仲景为《神农本草》一派;若秦越人则《素女脉诀》一派。”

显然,谢观认为,三世医学是先秦时期,声望极高的中医学流派。这三个流派,代表先秦在针灸、方药、脉诀三个治疗方向上的顶尖水平。

一、针灸

针灸治疗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大帝,西晋皇普谧在《帝王世纪》中有“伏羲氏尝百草而制九针,以拯妖枉焉。”《黄帝针灸》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针灸学著作。从“伏羲制九针”到《黄帝针灸》,治疗思路总体一脉相承。

现今没有《黄帝针灸》这一名称的古本医书传世,但是合理怀疑被全盘吸纳融入《黄帝内经》当中了。《灵枢》《素问》中,涉及到具体治疗方法的,“为针法言者,十之七八,为方药言者,十之二三。”

针灸,其实包含针法、灸法。针法是通过运用针刺捻转、提插等手法来刺激人体穴位,从而实现治疗目的。灸法是在特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又因为灼烧的原料中,艾草最佳,故而称为艾灸。有时候,也可以二者相互配合使用。

西晋皇普谧通过研读前代医学典籍,编撰《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黄帝针灸这一流派的又一位出色医者。书名中“黄帝”,既是代表托古之意,也代表其承袭黄帝治学之思想渊源。“三部”则是皇普谧将《素问》、《九卷》、《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删其泛辞,除其重复”集为一部。“甲乙”二字,有说是撰次排序之意,也有说,“甲乙”属“木”,乃生发之意,是潜在的祝福病人恢复生机。

晋朝以后,各家流派关于针灸的成就,基本上源于《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医学著作。

到了元代,再次出现一位医学大师滑寿,在针灸之道湮而不彰,经络学说逐渐被忽视时,力挽狂澜。他在针灸、经络理论上深入研究发展,逐一考校、修正、注解所有经络、穴位,让针灸在元代再次盛行。

元代以后,虽然有一些在针灸方面成绩不错的医者,但是其成就超越皇普谧、滑寿二人的未曾听闻,也许有高人隐于世吧,反正史书上没有。

发展到现代,2017年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64家中医流派中,上榜的针灸流派有:蒙医五疗温针流派、澄江针灸学派、河南邵氏针灸流派、靳三针疗法流派、郑氏针法针灸学术流派、管氏特殊阵法学术流派等。

图片

二、方药(汤液)

治神农学者,皆可称为汤液流派。

《神农本草》是最早的药物学书籍,大约出现在战国时代,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经历,内容相对简单。经过先秦医者们代代相传,又陆续增添内容,直至东汉时期,集结成更完善、更系统的《神农本草经》。

神农之后,商朝的丞相伊尹,扛起过汤液大旗。《甲乙经序》中有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草本,以为汤液。”伊尹不仅仅擅长于烹饪调味,也兼通医理,擅长于以药食同源的思路,养生治病。伊尹熬制汤药,极大的推动了以草药汤液这一治疗方式的发展。

古有《汤液经法》,又名《汤液经》,相传为伊尹所著,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的中医著作,奠定了中医方剂学基础。张仲景因《汤液经》启发,而做出《伤寒杂病论》,陶弘景研读《汤液经》,才有《辅行诀》。

而汤液流派的两汉时期的集大成者,非张仲景莫属。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的辨证治疗灵魂所在。《伤寒杂病论》后世流传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两本书共记载药方269个,基本囊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仲景方也被奉为“众方之祖”。

而后世,不管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亦或者再往后的八大、十大中医流派,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源自《神农本草》,汤液流派一直在被发扬光大的路途上。

三、脉诀

《素女脉诀》是三世之书中,唯一别确定失传的书籍。大约是因作者素女,擅长于房中,而我国古代主流思想,在思想观念上、舆论上,都不是特别利于房中一派流传,所以渐渐遗失了。

“若秦越人则《素女脉诀》一派”,既然从秦越人治疗思路,源于《素女脉诀》,姑且推测一番脉诀。

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扁鹊称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扁鹊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所以,大约可以肯定,《素女脉诀》是一部在诊断学上成就极高的医学著作。

顶尖的道医高手,往往能在把脉的同时,顺道就把病给治好了的能力。猜想,《素女脉诀》能独立成一家,是否其中也暗藏着上述类似的独门心法。而后世之人缺心法,难以单凭研读经书而复制再现,渐渐只知其表,在其他诊断之法陆续出现完备后,渐渐消亡。

虽然《素女脉诀》原书失传了,但是寸关尺的脉诊依然被传承了几千年。脉诊这一方式,早已深深融入进后世中医各大流派之中。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