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中的道教信仰
古谚有云: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
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春节的影响力也从国内逐步扩展到了全球,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其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而就在本月,春节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本是一个古老的民间节日,但其背后却与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活动与道教信仰,两者在悠长岁月中共同构建出了独特而浓郁的节日文化氛围。
祭灶神
民间于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或叫“送灶”,即是将灶神(民间称灶王爷)送回天庭述职的祭祀活动。在道教神仙谱系中,灶神的职责是主管饮食,又为天地监察使,司诉人善恶之职,因此人们也把灶神称为“本家司命”。
人们为了让灶王爷多多美言,于是在这一天将包裹有糖或豆沙的面食等供品摆于灶台,一是祈愿灶王爷吃了甜食嘴如抹蜜,二是象征用糖黏住嘴巴无法言语。这也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美好祈盼。
既有送灶,那便有迎灶,直到除夕之夜才又将灶神迎回家。人们对于灶王爷的供奉迎送,并且希望他言好事、降吉祥的心理,都生动体现了道教所倡导的对神灵的敬重,以及民众希望通过祭祀以祈求福泽家门。
贴春联
据记载,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但其实春联的雏形是桃符。如王安石的名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其中的“符”说的就是桃符。桃符用桃木板制成,因在道教信仰中桃木能制百鬼,并且最初桃符上不写字,而是画着道教所尊奉的门神“神荼”和“郁垒”的画像。
门神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有文门神、武门神等。文门神一般是招财进宝、五子登科之类的彩画,多贴于正堂及厢房门上,有招财纳祥的寓意;武门神多用秦叔宝、尉迟恭等武官形象,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用以驱邪镇恶。
随着时间的推移,桃木板上的画像逐渐被一些吉利的词句所代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如今对仗工整、寓意丰富的春联的形式。
燃爆竹
过年燃放爆竹的传统起源于汉代,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中就有以“爆竹惊恶鬼”的说法。而放爆竹在民间的另一种说法则是为了赶走名叫“年”的吃人怪兽。
总而言之,最初的爆竹是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利用其产生的爆裂声驱除山鬼和瘟神。
直到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炮仗、鞭炮,才使得其成为了全国性的风俗,其意义也逐渐从驱邪变成了一项喜庆、娱乐的活动。比如民间在除夕夜燃放鞭炮有迎接灶王、玉皇、三官等道教神祇的意思,或是在祭祀供奉祖先牌位时也会燃放鞭炮。
压岁钱
压岁钱,其中“岁”即“祟”,取压住邪祟之意。春节时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寓意祝福其平安度岁。
压岁钱的最早文献记载出自汉代,其也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那时的人们认为小孩魂魄不全,容易受鬼祟侵害,为了压祟驱邪,遂将钱币正面铸有各种“去殃除凶”、“天官赐福”、“天下太平”等吉祥话语,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这种钱是为了佩戴玩赏、驱邪避祟而专门铸成钱币的形状,并非当时市面上的流通货币。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传统就一直流传至今,由于其实用性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充当“压岁”的辟邪钱币被换成了如今真正的流通货币。
拜太岁
拜太岁,即参拜六十甲子所属的“太岁神”,这是道教专属科仪,也是春节民俗活动的重要一环。
太岁神,又名岁星,顺星,太岁星君。太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而各人本命年的那位太岁便是自己的本命星君。
《渊海子平》记载:“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人们一年的吉凶祸福。
因此,人们在正月初八这天会前往道观庙宇或是自行在家中参拜太岁,祈求得到神灵赐福,以化解犯太岁带来的流年不利与诸事不顺。
祭财神
正月初二祭财神、初五接财神,这一民俗活动直接反映了人们企望摆脱贫穷困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财神,是道教神仙谱系中的司财之神,有文武之分,文财神多为比干,武财神为赵公明和关公。道教认为人间财富虽然无穷,但必须是有德之士、行善之家方可得之。
所以人们在参拜财神祈求财源广进、生意兴隆的同时,还应学会感念财神“财帛无心,有德斯昌”的品德,用以规范自己的言行。
尽管各地对庆祝春节的方式种类繁多,但从上述几种传统活动中不难看出,道教信仰赋予了春节民俗神秘且富有哲理的文化内涵,使得单纯的庆祝形式成为了承载民众精神寄托的文化符号。
而丰富的春节民俗活动,也使抽象的宗教理念得以形象化展示与传承。
两者相互交融,共同铸就了璀璨的中华民族春节文化,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认同。
文字整理/华妘